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備伐吳爲什麼失敗?真正原因是什麼?

劉備伐吳爲什麼失敗?真正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劉備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三國時代可謂戰役頻繁,幾乎每一年都會有十多場戰役,不過其中最影響三國局勢的則是下面的三大戰役,它們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也摧毀了三個人的夢想。官渡之戰結束了袁紹的稱霸夢想、赤壁之戰結束了曹操的統一夢想、夷陵之戰則擊垮了劉備的復興夢想。

公元221年八月,漢昭烈帝劉備打着爲關羽報仇的旗號,率領蜀漢舉國之力攻打東吳。當劉備攻打東吳的消息傳來後,孫權急忙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請求議和,不過給拒絕了,於是他硬着頭皮派年輕的陸遜擔當總指揮抵禦劉備,想不到陸遜一舉成名,擊敗了劉備,令劉備飲恨白帝城,古往今來無數人在爲劉備嘆息的同時,也斥責劉備不懂用兵,給了陸遜火燒連營的機會,毀了了大好形勢。

劉備伐吳爲什麼失敗?真正原因是什麼?

難道劉備真的如曹丕所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給初期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忘記了當年曹操給火攻大敗的事情嗎?其實劉備的失敗還真的不能歸咎於火攻。火攻只是一個引線,並非是這場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在解釋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得說一下火攻在戰爭之中的作用。

1、增加敵方混亂度,癱瘓指揮敵人指揮系統。這是火攻的最大作用。

2、分割站場,逼敵軍倉皇應戰。因爲被火被點着的兵營是沒法發揮作用的,不能依託以固守。想不被燒死只能出來硬着頭皮出來應戰了。

陸遜在整個夷陵之戰其實就是這麼贏下來的,他首先分割包圍劉備的軍隊,然後滅其前軍。這是很重要的勝負手。之後再配合佈陣的軍隊四面合圍,殲滅劉備中軍主力。消滅了劉備中軍之後,這場戰爭基本就蓋棺定論了。

陸遜之所以能夠打贏劉備,就是因爲滅了劉備前軍,讓其陷入混亂,士氣大跌,從而一鼓作氣打贏正面決戰的。所以決勝的第一個關鍵就在於前軍戰役,那麼劉備的前軍是怎麼失敗的呢?它的領軍又是誰?

劉備的前軍將領是一個人鮮爲人知的三個人,他們是馮習,張南,沙摩柯。尤其是馮習,如果沒有夷陵之戰恐怕沒有幾個人會知道他的名字,由於當時魏延要防守漢中,趙雲屬於直屬衛隊,兩人都沒法參戰。所以前軍統帥就交給了籍籍無名的馮習。馮習是南郡人,從籍貫上看,可能是劉備在荊州時收的手下,這種安排,可能因爲馮習是本土選手,熟悉地形,作戰更便利一些。

雖然用一個本土將軍領兵對於地形會熟悉不少,但是由於馮習畢竟不是久經沙場的名將,沒有過人的統帥力,一旦軍隊陷入劣勢,其資歷、經驗、威望均不足以力挽狂瀾,穩定軍心。而對於這場特定的戰鬥來說,這恰恰是最致命的,因爲這就導致了前軍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可能就混亂了,而劇情的發展也正是如此。

那麼陸遜是如何令劉備的前軍發生混亂的呢?如果只是單純的放一把火必不能奏效,因爲受過訓練的軍隊對於火攻還是有所防備的,所以必須是給予敵軍背後突襲後,正面軍隊再進攻,配上火攻,才能打亂陣型,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如此才能起到混亂敵方指揮的作用,而陸遜正是這麼做的。

陸遜先令朱然帶領5000人突然出現在蜀軍前軍背後,一下子就把蜀軍打了個對穿。之後陸遜指揮東吳主力部隊正面猛攻陷入混亂的蜀軍,逐營放火,連穿蜀軍40餘營,一舉殲滅前軍全隊。

不過爲什麼劉備的前軍會給前後夾擊呢?這個問題確實該劉備背鍋了。因爲劉備捨棄了水路,用步兵結營,把夷陵附近的江面讓給了東吳,這是致命的疏忽。這樣東吳就可以利用長江很輕鬆地繞到蜀軍背後進行夾擊。

劉備伐吳爲什麼失敗?真正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哪怕我們不懂打仗,但都知道打仗最忌諱腹背受敵,歷史上還沒有腹背受敵最後能打贏的戰例,劉備不能,關羽不能,馮習張南就更不能了,最後劉備的前軍將領馮習,張南,沙摩柯一個都沒跑掉,全部死在亂軍之中。

綜上,整個夷陵之戰中,火攻產生的實際作用有限。後人把火燒連營700裏當成一種決定性戰術是錯誤的。夷陵之敗,真正的敗因是在於劉備未能水陸並進,控制江面,給了東吳迂迴包抄的機會,最後前後夾擊,定點突破,導致一潰千里。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