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歷史真相:秦始皇只“焚書”未“坑儒”

揭祕歷史真相:秦始皇只“焚書”未“坑儒”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故事,大家在小學的課本上都有學過,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焚書坑儒”,大開殺戒,一次就活埋了四百多位儒生。然而,對於秦始皇臭名昭着的“焚書坑儒”事件,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爲,秦始皇只“焚書”未“坑儒”。  

揭祕歷史真相:秦始皇只“焚書”未“坑儒”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來說“焚書”。焚書源於周青臣與淳于越的一段論爭。前213年是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四年,爲了慶賀秦王朝修築長城及取得南越地,始皇在咸陽皇宮裏大宴羣臣。

有一個名叫周青臣的僕射借給皇帝敬酒的機會稱頌始皇說:“以前,秦國很小,地不過千里,虧得陛下你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接着,他又大讚郡縣制,說秦始皇改諸侯分封制爲郡縣制,使國家無戰爭之患,人民得以久享太平。其功德從古至今沒人能比。

周青臣的話雖然不無阿諛奉承的成分,但陳述的也基本上都是事實。不料,卻引起了一個名叫淳于越的人的不滿。

淳于越一向主張厚古薄今,認爲古代的東西都是好的,當代的東西都是不好的。當他聽周青臣讚美郡縣制,貶低分封制時,奮然而起說:“我聽說商周時代都因分封子弟而傳國近千年,因爲分封子弟功臣可以讓他們與國君互相照應。如今始皇您富有四海卻不分封子弟以作呼應,倘若出現像篡奪齊國政權的田常式的人物,那將何以應付?周青臣不向陛下您指出這一點,反倒當面奉承,不是忠臣!” 

淳于越與周青臣並無過節,這場爭論純屬觀點之爭,也有文人相輕的味道,本不應該產生什麼實質的後果。不料此時丞相李斯卻突然插了一槓子,使情況發生了質的變化。  

揭祕歷史真相:秦始皇只“焚書”未“坑儒”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李斯說:“三皇五帝治國各有其法,都搞得好好的。這是因爲他們能根據天下大勢,來用不同的政策。如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愚腐的儒生不明其理,淳于越拿三皇五帝來舉例,這值得去效法嗎?那時候諸侯相爭,大家都想招徠天下的讀書人,現在天下已定,以法治國,老百姓致力農工業,知識分子要學習法律,這纔是正道。現在這些儒生不從當下出發,反而以古代的例子說現在的不是,迷惑百姓,我冒死勸皇上:過去天下大亂,各執一詞,纔有諸侯並起,都藉着古代說事兒,花言巧語沒有一句是有用的,大家都尊崇亂七八糟的學術,而不是國家的制度。如果皇上統一天下,應該統一思想……臣請求:如果不是我朝撰寫的歷史都燒了,除非是博士官的職責,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都讓地方官燒燬……”

李斯囉裏囉嗦說了許多,中心內容只有一個,那就是應當厚今薄古,而不能以古非今,爲此,他建議燒書,而且要以嚴厲的措施去執行。

注意,李斯要燒的是“秦紀”以外的歷史著作,並沒有建議秦始皇連儒家的《詩經》《書經》以及諸子百家的書全部都燒掉。 

另外,在《史記·李斯傳》中也提到了此事,司馬遷轉引李斯的話說:“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爲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爲師。”李斯對於那些詩書百家語,僅用了一個“去”字,並沒有肯定地要“燒”。緊接着這段話還有一句:“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注意這裏是“收”而不是“燒”。  

揭祕歷史真相:秦始皇只“焚書”未“坑儒”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結合以上三段話,可以明顯地看出,詩書以及諸子百家的書並沒有燒,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權和相應的政府官員收藏,目的是爲了“愚百姓”,而不是爲了損毀。

《史記·蕭相國世家》中的一段記載也可以證明秦始皇並沒有燒書。這種記載是:“何(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意思是說,當初劉邦軍隊攻下咸陽城後,蕭何先行沒收了秦朝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圖書;後來,劉邦坐了天下後,從這些圖書中獲得了天下要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等等資料。

從這段話中中不難看出,秦始皇只不過下令收繳民間圖書,藏在官府和學官之手,並沒有將它們燒了,至少沒有全燒了。否則,蕭何收什麼?漢代又怎麼可能“得百家言四百二十篇”。

燒掉前代所著史書,無疑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犯罪,但事情應該一分爲二,對於“燒盡天下書”這樣的誤解,還是應該澄清的。其實始皇也不是傻子,如果把書都燒了,上層建築也就全完了,統治的基礎同樣會受到極大的動搖,他不會連這個都不知道。

如果說“焚書”不是燒盡所有的書,那麼,“坑儒”又是否真的是“坑殺儒生”呢?也不完全是。 

“坑儒”一事緣起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這一天,嬴政駕幸梁山宮,隨行的人馬車騎甚衆。把酒臨風,駐足山頂時,秦始皇偶一擡頭,發現丞相的隨從很多,不由得皺了皺眉頭。當時秦朝的丞相設左右兩名,分別是李斯和馮去疾,不知超標的是哪位。這一細微的舉動被隨侍在側的一箇中貴人(宦官)發現了,這個中貴人與超標的這位丞相是朋友,就將皇帝對他的車騎過多似有不滿這一情況泄露了出去。  

揭祕歷史真相:秦始皇只“焚書”未“坑儒” 第4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結合以上三段話,可以明顯地看出,詩書以及諸子百家的書並沒有燒,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權和相應的政府官員收藏,目的是爲了“愚百姓”,而不是爲了損毀。

《史記·蕭相國世家》中的一段記載也可以證明秦始皇並沒有燒書。這種記載是:“何(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意思是說,當初劉邦軍隊攻下咸陽城後,蕭何先行沒收了秦朝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圖書;後來,劉邦坐了天下後,從這些圖書中獲得了天下要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等等資料。

從這段話中中不難看出,秦始皇只不過下令收繳民間圖書,藏在官府和學官之手,並沒有將它們燒了,至少沒有全燒了。否則,蕭何收什麼?漢代又怎麼可能“得百家言四百二十篇”。

燒掉前代所著史書,無疑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犯罪,但事情應該一分爲二,對於“燒盡天下書”這樣的誤解,還是應該澄清的。其實始皇也不是傻子,如果把書都燒了,上層建築也就全完了,統治的基礎同樣會受到極大的動搖,他不會連這個都不知道。

如果說“焚書”不是燒盡所有的書,那麼,“坑儒”又是否真的是“坑殺儒生”呢?也不完全是。

“坑儒”一事緣起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這一天,嬴政駕幸梁山宮,隨行的人馬車騎甚衆。把酒臨風,駐足山頂時,秦始皇偶一擡頭,發現丞相的隨從很多,不由得皺了皺眉頭。當時秦朝的丞相設左右兩名,分別是李斯和馮去疾,不知超標的是哪位。這一細微的舉動被隨侍在側的一箇中貴人(宦官)發現了,這個中貴人與超標的這位丞相是朋友,就將皇帝對他的車騎過多似有不滿這一情況泄露了出去。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