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桃園結義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桃園結義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桃園結義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三國演義》第一回的回目叫做“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桃園結義”是小說裏劉關張的出場,是全書的一大關目,也是被讀者津津樂道,被無數後人所效仿的一件盛事。

桃園結義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大名鼎鼎的“桃園結義”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

《三國志》裏沒有記載三人結義的事,而且看不出結義的跡象。《先主傳》裏只是說劉備“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關羽傳》裏說“先主與二人寢則同牀,恩若兄弟”,“恩若兄弟”,畢竟還不是兄弟;《張飛傳》裏則說張飛“少與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兄事之”就是說張飛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關羽,既然是“像”,那就還不是兄長,而且沒有提到劉備。

再看《關羽傳》,徐州失守,關羽被曹操所擒後,曹操派張遼去試探關羽,關羽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在這裏,關羽稱劉備爲“劉將軍”,並不是“大哥”或“兄長”。

還有,《劉曄傳》記載,關羽被東吳殺害後,魏文帝曹丕問羣臣:“劉備是否會出兵伐吳,爲關羽報仇?”侍中劉曄回答說:“劉備和關羽‘義爲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殺害,如果劉備不能爲他報仇,對關羽的恩義就不算全始全終了。”“義爲君臣,恩猶父子”,身份是君臣,恩情像父子,關係很密切,感情很好,但不會是結義兄弟,如果是,劉曄就不會這樣說了。

《資治通鑑》等史料也都沒提到過“桃園結義”的事。

桃園結義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此外,後人考證三人年齡的大小,認爲排序應該是關劉張,而不是劉關張。

《先主傳》裏沒有提到劉備的出生年份,但記載劉備死於章武三年(223年),時年六十三歲。古代計算年齡都算虛歲,依此逆推,劉備應該出生於漢桓帝延熹四年(161年)。

《三國志》記載,關羽死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生年不詳。元代有一個叫胡琦的學者,曾對關羽的生年做過考證,認爲他大概出生於延熹二年(159年)。按這個說法,關羽比劉備大兩歲。

錢靜方的《小說叢考》記載,康熙年間關羽家鄉出土了關羽祖墓的墓碑,鐫刻有關羽的家世,當時有個叫朱旦的官員據此寫了一篇《關侯祖墓碑記》,在文中說關羽生於延熹三年(160年)六月。按這個說法,關羽比劉備大一歲。

柯汝霖的《關公年譜》採取了後一種說法,認爲關羽年長劉備一歲,生卒年代應該是160到219年。《關公年譜》還記載“張飛小劉備四歲”,所以三人的年齡排序應該是關劉張。

桃園結義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3張

從這一點來看,“桃園結義”也很值得懷疑了。如果事情是真的,三人又怎會把長幼順序排列錯誤呢?所以,“桃園結義”的典故在歷史上是找不到依據的,但三人之間的感情很好這是真實的。

關羽和張飛是當時著名的勇將(魏國謀臣程顯讚譽關張爲“萬人之敵”,周瑜稱讚關張爲“熊虎之將”),他們很早就跟隨劉備,劉備也特別寵信他們,把他倆當做心腹之臣。三人相處多年,關張對劉備始終不離不棄,劉備對關張也始終親之信之,比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就說過:“劉備待關張之信,勝於對諸葛亮之誠。”因此,後人就讓三人“結義”爲兄弟了。

在民間,“桃園結義”說法的產生遠比小說《三國演義》的寫作要早。

據考證,“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最早在宋代就有流傳。比如宋末元初的赫經在《重建廟記》中寫道:“初,王(關羽)及車騎將軍飛(張飛)與昭烈(劉備)爲友,約爲兄弟。”京劇劇本《關羽戲集》裏也引用了元末詩人的詩句:“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

在《三國演義》產生之前,關於“桃園結義”故事敘述比較完整的有元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戲裏說,蒲州州尹臧一鬼想要自立,就請關羽爲帥。關羽殺了他,逃到了涿州范陽。張飛在當地開了一家肉鋪,他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壓住一把刀,說要是有人能搬開這塊石頭,就分文不要,白送肉給他。一天,關羽路過肉鋪,搬起了千斤巨石卻沒有要肉。張飛得知消息,專門去關羽入住的客店相訪,並拜關羽爲兄長。二人後來又遇見了劉備,見劉備長相非凡,便請他一起喝酒。劉備大醉而臥,有赤練蛇鑽入了七竅之中,關羽覺得“此人之福,將來必貴”,於是他們又共拜劉備爲兄長。三人在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並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

桃園結義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4張

《三國志平話》裏是這樣寫的:關羽是平陽蒲州解良人,生得神眉鳳目,虯髯,面如紫玉,身高九尺二寸,喜讀《春秋》《左傳》,每每看到亂臣賊子,就心生怒氣。本縣官員貪財好賄,殘害黎民,關羽一氣之下把縣令殺了,而後亡命逃遁,跑到涿郡。

涿郡本地人張飛,身高九尺,聲若巨鍾,是大富人家。這天,他正站在自家門前,正好看見關公走過。張飛見關羽狀貌非俗,就施禮問候。關公便把自己的事告訴了張飛,張飛覺得關公有大丈夫之志,就請他到酒店共敘。

這時,恰逢劉備賣完草鞋後也來酒店中吃酒。關、張二人見劉備的形貌有說不盡的福氣,關公就向劉備敬酒,聊了幾句後,三人就同桌共飲。張飛說此處說話不方便,請劉、關二人去他家中一敘。在張飛家的後桃園內,三人擺酒暢飲。席間,三人結爲兄弟,又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

《三國演義》裏的情節和上面兩處大致相仿,但細節不同:寫黃巾起義爆發,劉備想要投軍,看榜文時先遇張飛,後遇關羽。張飛提議:“我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爲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第二天,三人備好祭品,焚香結拜,誓詞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後世結拜,拜的當然是“關二爺”,卻不知當年“關二爺”結拜,拜的又是哪一個?

當然,只要是真心實意,拜的是誰又有什麼關係呢?所以毛氏(毛宗崗父子)在《三國演義》第一回的回評裏說:“可見盟者,盟諸心,非盟諸神也。”“可見兄弟之約,取同心同德,不取同姓同宗也。”

其實,在我看來,如果真能同心同德,連結拜也是不必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