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在同樣耕地的情況下 清朝的人口是如何快速增長的

在同樣耕地的情況下 清朝的人口是如何快速增長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人口是如何增長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同樣耕地的情況下 清朝的人口是如何快速增長的

截止清朝道光皇帝在位的中期,也就是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清朝的總人口已經超過了3.8億。這個數字相當於明朝人口的5倍以上,根據記載,在明朝統治時期,全國人口只有7000多萬。同樣的耕地之下,清朝入關以後,爲何人口數量增長了3億以上呢?認真的說,這裏面的原因複雜,既有朝廷的努力,也有很多機緣巧合。今天,我們就聊聊清朝人口飛速增長的故事。

在同樣耕地的情況下 清朝的人口是如何快速增長的 第2張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糧食產量非常低,耕地面積有非常有限。按照當時的科技水平,我國無法從國外進口糧食。由於各方面的原因限制,我國的耕地面積雖然在不斷增加,但是增長的速度並不快。除此之外,我國的耕地產量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在古代歷史上,只有宋朝的總人口有可能超過了1億以上。至於其他王朝,基本上都是4000萬到8000萬之間的水平,還不如今天河南省或者山東省的總人口數量。

我們看一下古代的糧食產量,在明朝統治時期,即使是最上等的耕地,畝產也只有300多斤。至於那些劣質耕地,畝產甚至只有100多斤。因此,明朝廣西省的地方官員,在奏摺中記錄:“每一畝得谷二石者爲上。”河南懷慶府靠近黃河便於灌溉,根據懷慶府官員的統計:“上田歲收可達2石,多的到3—4石,下田不滿石,乃至3—4鬥。”

在同樣耕地的情況下 清朝的人口是如何快速增長的 第3張

地方官員的記錄可能存在不準確的情況,但明朝戶部尚書葛守禮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北方地土瘠薄,每畝收入不過數鬥。”由此可見,北方地區的糧食產量確實有限,僅僅夠養家餬口。如果是佃戶,日子更難。在影視劇《雍正王朝》中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康熙皇帝微服私訪,遇到了農民正在收割莊稼。康熙皇帝查看了莊稼的成長情況,然後問身邊的農民:“今年,能吃飽飯了吧?”老農則回答說:“我可不敢想,交了租子,湊合能吃半年多吧。”

這一方面反映了佃租的份額,另一方面反映了糧食產量低下。湖南、廣東等南方地區的情況稍好,但也面臨很大的壓力。廣東地區的官員曾經記載:“粵田上者收十一籮或十籮,次八九籮,下者五六籮。”基本上兩籮相當於一石,也不是太高的成績。至於湖南地區,則出現了“附郭膏腴之田,每畝收穫不下五六石”的說法。

在同樣耕地的情況下 清朝的人口是如何快速增長的 第4張

由於糧食產量有限,在傳統的農耕文明下,人口的增長並不是太快。截止明朝鼎盛時期,人口總數大約維持在7000多萬的水平。清朝入關以後,面對非常複雜的情況,如何實現了人口的飛速增長呢?人口飛速增長的背後,肯定是糧食產量的增長,否則多出來的人口怎麼生活呢?首先是政策的變化,在明朝統治時期,土地兼併嚴重,而且賦稅徵收很不合理。

清朝入關以後,起初繼承了明朝的一系列政策,但是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爲了解決這些問題,康熙、雍正等幾代皇帝都在改革。雍正皇帝提出了火耗歸公和攤丁入畝等政策,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普通百姓的負擔。當然,如果僅僅是依靠這些政策,雖然有助於人口增長,但不會那麼巨大。除了人口增長,還有就是各種農作物的不斷改良和新物種的引進,對農業生產影響巨大。

在同樣耕地的情況下 清朝的人口是如何快速增長的 第5張

首先,我們看一下水稻。在清朝統治的初期,南方很多地區仍在種植一季稻,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到了清朝統治的中期,兩季稻和三季稻已經在南方地區普及,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南方地區的糧食產量。那麼,北方地區又怎麼辦呢?番薯和玉米是非常常見的兩種農作物,這些農作物都是明末清初進入我國的。番薯的成長很快,而且抗旱。

在明朝統治的末期,禮部尚書徐光啓曾經寫了這樣的話:“番薯,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種。分種移植,略通閩、廣之境也。若於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則汲水灌之,無患不熟。閩、廣人賴以救飢,其利甚大。”雍正皇帝在位時期,福建巡撫朱綱上奏說:“泉州府屬多種地瓜,名曰番薯,以此爲窮民餬口之計,種稻者少。福清縣地方,田少園多,亦種番薯,以爲糧食。”由此可見,番薯開始在南北各地廣泛種植。由於產量大、抗旱,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糧食的問題。

在同樣耕地的情況下 清朝的人口是如何快速增長的 第6張

除了番薯之外,還有就是玉米的廣泛種植。關於玉米的大面積種植,清朝官員也有類似的記載:“黍一名包穀,一名陸谷,一名玉高粱,一名御米。生地瓦礫山場皆可植。其嵌石罅尤耐旱。宜勤鋤,不須厚糞,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輕,爲旱種之最。”乾隆皇帝在位時期,安徽巡撫陳大受上奏:“以高阜斜陂,不宜種稻、麥,福建安溪有旱稻名玉蜀黍,不須灌溉……教民試藝有獲,因令有司多購,分給各州縣,俾民因地種植。”

赫赫有名的林則徐在主持虎門銷煙之前,曾經擔任了湖廣總督。林則徐在奏摺中也出現了相關記錄:“陝省南山一帶,及楚北之鄖陽上游,深山老林,盡行開墾,栽種包穀。”由此可見,玉米、水稻、番薯的大面積種植,對人口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同樣耕地的情況下 清朝的人口是如何快速增長的 第7張

當然,僅僅依靠糧食產量和政策的影響遠遠不夠。在清朝統治時期,醫療條件有所好轉,嬰兒的夭折率有所下降。此外,清朝統治的中前期,沒有發生全國性的旱災、水災,有利於人口發展和糧食增長。結合各方面的情況,清朝的總人口從幾千萬增長到了3.8億以上,等於增長了5倍以上。

言而總之,在各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清朝的總人口開始大幅度增長,出現了人類數量增長的“奇蹟。”在清朝之前,歷朝歷代都沒有達到這個水平。由於人口總數等各個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清朝出現了著名的“康乾盛世。”但是,這個盛世的水分很大,人均生活水平與西方各國相比,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差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