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代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是什麼?

清代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代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是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清代人口的增長速度是史無前例的。

1621年,明天啓元年,天下有戶983萬戶,約5600萬人。

此後,明末亂世,戰亂頻仍,“張獻忠屠川”(屠川者是否爲張獻忠雖仍稍有爭議,但明末四川人口銳減,引發“湖廣填四川”是事實)、“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災難性事件此起彼伏,人口出現了一定程度下滑。

1651年,順治八年時,人口約爲4900多萬,比30年前減少了700多萬,下降了足足12%。

具體數字雖不精準,但清建立之初,人口在5000萬左右是可以確認的。

隨後,人口爆發式增長到來。

到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時,人口已經突破2億!(110年,人口增長了4倍!)

1790年,僅僅過了28年,人口又突破3億!

1834年,44年後,人口突破4萬!

不到200年時間,人口由5000萬增長到4萬,增長了8倍!

爲什麼清代人口會出現如此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呢?

天下基本太平,自然增長

其實,只要天下太平,人口自然就會增長起來。

清代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是什麼?

自1662年滅掉永曆政權後,直到1851年太平天國戰爭,在長達190年的歲月中,大清基本保持了穩定。

清代的這一波人口劇烈增長,以平定天下開始,以太平天國起義結束。

此後,由於連年戰亂,到將近100年後,國內還是隻有四萬萬同胞。

可見:天下太平,是人口得以增長的前提條件。

然而,這也僅僅只是前提條件而以!只是天下基本太平,並不能使大清人口增長如此之速。

這190年的歲月,也只能算是基本太平。

其間,還發生過三藩之亂這種長達8年,範圍極大的戰亂。

此外,與準噶爾的戰爭長達百年,平定大小金川、苗民起義、白蓮教起義及鎮壓各類反清復明的小規模起義也持續不斷。

比之漢唐宋明,大清的太平歲月,無論是在時間長度還是安定程度上,都沒有明顯優勢。

那麼,爲何清代的人口增長特別的快呢?

清代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賦稅與人口數量不再相關

對古代人口統計數字影響最大的,是統計不準確。

相當長的時間內,一家的人丁數量是與賦稅掛鉤的,人丁多,賦稅、徭役就重。

所以,許多老百姓傾向於設法瞞報人口,甚至會在必要時逃避調查。

最典型的例子是漢武帝時期的“海內人口減半”。

漢武帝打匈奴,所動之兵不過10來萬,內地並沒有戰亂。“海內人口減半”,當然不是說打匈奴打光了一半的人口,而是編戶農民躲避起來,逃避徵匈奴所加的賦稅、徭役而已。

清代時,老百姓這方面的顧慮就少了。

1721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表示:“盛世人丁永不加賦!”

雍正年間,又實行“攤丁入畝”,從此賦稅的徵收與人口數量不再相關。

這一變化,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增長。

當然,個人認爲:在晚上沒有通電且避孕手段有限的時代,限制人口實際增長的主要還是醫療衛生條件,這一調整對實際生育的影響可能不會如想象的大。

當然,毫無疑問的是,從此之後,老百姓不必再隱匿人口,將人口登記入籍,

因此,清代的人口統計得更爲全面、準確。

新入編戶,改土歸流

清軍入關後,原本在關外的人士大量內附。

1681年,康熙統一臺灣,1724年,雍正平定青海。

這些事件,都帶來了人口的增長。

當然,影響最大的,是“改土歸流”。

古代,統治者對西南地區的各少數民族,採取土司制度。由土司統治,人民不入編戶。

自雍正時期開始,大清開始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逐步廢除土司制度,改由朝廷任命的流官治理。

因此,大批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羣衆成爲編戶齊民,也被統計了進來。

然而,“改土歸流”對人口的影響絕不僅限於此。

提高古代人口上限

古代封建王朝的人口是有上限的。

一般來說,新朝初立,地廣人稀,只要恢復正常的生產秩序,就能安居樂業。

然而,隨着人口增長,便於耕種的地不夠了,就自然會引發相互競爭,土地兼併,使一些弱勢羣體失去田地,流離失所,從而引發新一輪的動盪,人口銳減。

康熙後期,這個上限又一次臨近了。

康熙曾警覺到:即使在豐收的年份,穀物的價格仍然居高不下!這顯然是人多田少的緣故!

而同時,康熙也認識到:即使是山谷崎嶇之地,“已無棄土”,能耕種的地方都種上了!

不過,兩件事情,使大清提高了古代人口的上限。

首先是美洲引進的玉米、番薯、土豆等高產作物的引進。

這些農作物,便於種植,也可以在山區、丘陵等一些不利於種植傳統農作物的地區種植。

這使可利用的耕地面極大爲增加!

要知道,我國的山地、丘陵,佔全國總面積的40%以上!

康熙、雍正都多次特意下旨,強調推廣番薯種植,以此增加糧食產量。

與此同時,“改土歸流”後,西南廣大地區也可以吸引了大批羣衆移民前往屯墾!

一方面,大批移民進入後,獲得新的耕地,保持人口繼續增長,

另一方面,新來的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也提高了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口增長。

西南許多地區的人口迎來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

自康熙末年到嘉慶末年,百餘年間,廣西人口由100餘萬增長到700餘萬,雲南人口由90萬增長到400餘萬,分別增長了7倍和5倍!

如此,大清王朝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古代人口的上限!

總的來說,長時間的基本穩定,使大清與古代其他盛世一樣,獲得了人口自然恢復、增長的基本條件。

大清對大一統的發展,使臺灣、關外等地的人民也納入人口統計範圍,使人口數量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而賦稅改革後,人口與賦稅不再相關,使老百姓不必隱匿人口,清政府能夠更準確地掌握人口情況。

當然,使大清突破古代人口上限的,還是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

土豆、玉米、番薯等高產食物的引進,使許多崎嶇山地也可變爲耕地面積。

改土歸流後,大批移民進入西南地區。

這些都增加了耕地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使大清突破了古代人口上限,保持了人口長時間的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