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出行有哪些限制?爲何古代人對於出行管控這麼嚴格?

古代出行有哪些限制?爲何古代人對於出行管控這麼嚴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並非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想去哪就去哪,他們的出行也會受到頗多限制。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當初謝安、王羲之等人在會稽山隱居,與友人飲酒作對,玩玩高雅的流觴曲水,生活好不逍遙自在,王羲之還順便寫了篇《蘭亭集序》名流千古;明朝的徐霞客更是中國歷史上“揹包客”第一人,足跡踏遍21個省、市、自治區,尋訪名川大山,寫下“旅遊指南”《徐霞客遊記》。

古代出行有哪些限制?爲何古代人對於出行管控這麼嚴格?

但你以爲所有古代人生活都能這麼快樂,想去哪玩去哪玩?做夢,絕大部分古代人終其一生都無法離開自己生活的這片區域,頂多去城郊放放風,再遠的地方別想了。爲何會這樣?因爲古代出行的限制可太多了。

雖然《西遊記》是一本志怪小說,但由於其創作素材來自於《大唐西域記》,因此其中有些內容還是非常真實的,比如說唐僧每到一個國家就需要拿出來的通關文牒,那個其實就是他出行的憑證。

歷朝歷代對於出行憑證的要求並不相同,比如有的時候是符節,有的時候是路引,但相同的是這個管控力度非常大。

先秦時期出行需要有不同的符節:“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皆有期以返節。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無節者,有幾則不達。”沒有符節就別想進出城門。

古代出行有哪些限制?爲何古代人對於出行管控這麼嚴格? 第2張

除此之外還有種叫“過所”的東西,其實也是一種憑證:“過所,過所至關津以示之。”這裏的關指的是陸路上的關隘,古代會在很多地方設置關隘,包括城鎮的城門也有設置;而津指的就是水路上的關隘。之所以設置關津,就是爲了確保往來人員的正常,以及及時傳遞一些信息。不論是關還是津,路過時都需要出示證明。

路引這個詞明清時用的比較多,《大明律》中有這麼一句:“若軍民出百里之外不給引者,軍以逃軍論,民以私渡關津論。”可以看出,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當官的,如果擅自行出百里路而沒有路引,直接算犯罪。

這個犯罪是怎麼判處懲罰的?最低杖責八十,如果是跨國並且成功了,一旦發現直接處死,看來這古代人對擅自亂跑是真的管控很嚴格。

古代出行有哪些限制?爲何古代人對於出行管控這麼嚴格? 第3張

那麼問題來了,爲何古代人對於出行管控這麼嚴格?以及既然都只是在關津或者城市有檢查,那麼不去這些地方,一路只停靠村落不就行了?

關於古代對出行管控嚴格,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爲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口成爲了最重要的生產資源,不論是勞作、從軍、還是發展當地經濟,都離開不開人,因此一般統治者都不願意讓民衆到處亂跑。

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古代政局動盪,那些硝煙四起的時代就不說了,哪怕是和平年間,統治者也要擔心其他臣子搞事,因此對出行憑證的控制,也是一種減少細作的方式。

古代出行有哪些限制?爲何古代人對於出行管控這麼嚴格? 第4張

至於所謂的不走官路,不去城池,這在古代根本就不可能。古代跟現在可不一樣,出了城外面就是原始森林,有老虎等猛獸出沒真不是騙人的,如果不走官道性命都難以保障。

另一方面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非常講究家族親緣,這點越是農村體現地其實越明顯。古代村落很多都是同一個氏族共同生活,比如什麼李家村、趙家村,鄉里鄉親大多都能攀得上親戚,一旦來了陌生人立刻就會被村民們發現,如果陌生人不交代清楚顯得身份可疑的話,當地村長會直接將此事上報,還是會被發現。

所以綜上所述,古代人要出行,要不就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然後老老實實拿了陸英,就可以到處亂逛了,比如說舉例的那些名人們;要不就安心待在家鄉,非要出門只能學習下徐霞客,真的就是專門往山裏跑,這樣才能避過路引憑證。但五千年華夏,又出過幾個徐霞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