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要多快?八百里相當現在的多少裏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要多快?八百里相當現在的多少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在古裝歷史劇中,遇到緊急軍情或者某某皇帝的口諭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人騎着一匹馬,衝過滾滾人流,口裏喊着,八百里加急,擋路者死。那麼這八百里加急是怎麼樣個概念呢?如今我們生活裏,交通工具越來越發達,買個東西從一下單到貨到手裏一般無論多遠,兩三天時間都無問題。但小編想說,在八百里加急面前,如今的快遞都做不到那麼快!

在古代,八百里加急,加的其實是馬,急的是信件。古時候的文件傳輸靠得是驛站,一般每隔 20 裏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按規定以每天 300 裏的速度傳遞。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傳送的速度可達到每天 400 裏、600 裏、最快達到 800 裏。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專用來表示緊急情況下的信息傳遞。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要多快?八百里相當現在的多少裏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長達3000多年。唐代至清代,全國各地基本都設有驛站。一般每隔二十里就設一個驛站,一旦要傳遞緊急公文,按規定每天三百里,更特別的情況可以做到每天八百里。驛站分驛、站、鋪三部分。驛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組織;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爲軍事系統所專用;鋪由地方廳、州、縣政府領導,負責公文、信函的傳遞,凡州縣往來公文,都由遞鋪傳送。

據史料記載,唐朝規定,快馬必須一日180裏左右,再次的要日行300裏。最快得日馳500裏。在大唐天寶14年11月9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變,此事李隆基還在長安華清宮和楊貴妃卿卿我我,范陽跟長安相距3千里,不過6天后李隆基就知道了這個消息,傳遞速度到達到了每天500裏。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要多快?八百里相當現在的多少裏 第2張

而在魏晉南北朝時候的北周宣帝,在洛陽策馬揚鞭的時候,自己騎乘御馬,日行300裏。兩相對比,唐朝的最快訊息在日行500裏,可以說明快件的馬是御馬級別的。很多朋友很疑惑,你說八百里就是八百里,總有個哈數吧?按照唐朝尺寸規定,一尺等於現代的0.303米,一里相當於454.2米,800裏就是363360米,約等於36萬米,數學好的朋友可以自己拿起手機計算一下。按照我們現代的眼光來看,這八百里加急實在是快的不能再快了,也要2天時間才能到達。

據《大唐六典》記載,全國最盛時候驛站達到了1639個。而專門從事驛站服務的人員共有2萬多人,其中兵卒1.7萬人。他們的郵政驛站分爲三個途徑,陸驛、水驛、水路,每個子站設有休息的房間,配備馬匹,驢,船和田地,也就是說有了田地,管吃管住,大家擼起袖子快遞就行了。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要多快?八百里相當現在的多少裏 第3張

他們統一叫做“驛卒”“驛隸”,帶上這麼輕蔑的稱呼足見他們的地位低下了,幹着風雨無阻的工作,拿着每月不到2千元的工資,心裏有苦卻說不出來。不過這種苦比起懲罰來說不算什麼。因爲有規定,雨天或者冬天的快件,必須貼身攜帶,不能淋雨也不能損壞,沒有準時送達的要遭受處罰,慢一天者打屁股80大板,兩天者,雙倍打屁股就是160大板,三天者320大板,以此類推。最嚴重着徒刑三年。

有人問:“執行八百里加急這樣的重要任務,被敵人或強盜半道劫去了怎麼辦?”唐律規定假如耽誤的是緊急軍事文書,則罪加三等。因書信延誤而遭致戰事失敗則判處絞刑。

當然,所謂八百里加急相當於咱們現在的特急件,不同的級別馬匹也不同,在這當中不換馬,每到一站換一次,人的吃喝全在馬上,當級別達到八百里的時候,基本上是跑死馬的結果,往往將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後,送信人本身如果體質差一些的話,也會因爲勞累過度而亡。因此,非到萬不得已(這當中最多的是邊關告急、大規模的聚衆造反)不會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