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幕末危機有多嚴重?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幕末危機有多嚴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幕末危機有多嚴重?人民羣衆不堪忍受苦難的生活,反抗的情緒也日趨高漲,接連爆發無數次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19世紀後半期,繼歐洲和美洲的資產階級革命之後,亞洲的日本也出現了一次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的全面革新運動。

這場以推行資本主義新政爲目的的資產階級革新運動,開始於明治年間,所以史稱“明治維新”。

日本過去是一個閉關自守、封建落後的國家。這個國家號稱“神國”,是所謂“諸神保護的國家”。天皇就是神的化身,他對自己的臣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忠君報國”、“效忠天皇”的思想一直是日本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準則。

到了1603年,德川家康消滅了各地的割據勢力,取得了“徵夷大將軍”的稱號,在江戶設置了幕府,建立了德川家族的一統天下。並且在德川幕府統治下,日本名義上的首腦是天皇,但實權已落在德川家族的手中。

當時幕府將軍把持着全國最高土地所有權,直轄約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最大的封建領主。並且,還掌握着全國的商業城市和礦山,壟斷着對外貿易,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在政治上,德川幕府名義上是“大將軍”,實際上自稱“大君”,對外代表國家,對內主持政府,大權獨攬。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幕末危機有多嚴重?

最典型的是,幕府並不設在首都,而在江戶辦公,處理國家大事,往往自作主張,根本不把天皇放在眼裏。

爲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德川幕府任意掠奪土地,並把這些分封給270家叫做“大名”的封建領主。各地大名必須宣誓效忠將軍,遵守幕後法規,聽從調遣。大名的領地和統治機構叫做“藩”,意即幕府的屏障。並按親疏關係,把200多個藩分爲親藩、內藩和外藩,將軍依靠親藩、內藩,對邊遠的外藩大名嚴加防範。

大名又把自己的領地分割成更小的單位分賜給自己的家臣,他們屬於將軍和大名之下,被稱做武士。這些武士一般是職業軍人,擁有佩刀的特權,殺死平民可以不受懲罰,是幕府將軍統治人民的主要工具。

除此之外,幕府將軍又按照“士、農、工、商”四民的次序,被劃在武士之下,受到等級身份制度的嚴格限制。

另外,還有30多萬被稱做“非人”和“穢多”的賤民,他們被排斥在士、農、工、商之外,過着悲慘的生活。

爲了更加鞏固自己的統治,幕府一方面拼命鼓吹迂腐的儒家思想,尤其把宋朝理學家朱熹的演說定爲國學,禁錮人民的思想,壓制他們的反抗情緒;另一方面,推行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不同其它國家建立任何關係,把整個日本嚴密地封閉起來。

德川幕府以爲這樣一來就可以長治久安了。可他萬萬沒有想到,18世後期,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商業資本家,作坊內出現了“僱用工人”制,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了。它的出現,衝擊了封建自然經濟,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治基礎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幕末危機有多嚴重? 第2張

在商品經濟形態的快速擴展下,商人階層,特別是金融事業經營者的力量逐漸增強。商人們感覺到舊有制度嚴重製約着他們的發展,於是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

他們爲了爭得政治上的地位,擺脫封建統治,對幕府制度產生強烈的不滿。這些反抗鬥爭,嚴重地動搖了幕府的統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