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爲什麼清朝很少出現宦官干政的情況呢?

爲什麼清朝很少出現宦官干政的情況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入關後,隨着八旗軍隊的節節勝利,清朝變成了幅員遼闊的全國性政權,其統治的地域和人口均成倍地增長,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由此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人才相對匱乏,尤其缺少能治國理政的各級文官。爲解決人才緊缺的矛盾,清政府吸納了很多前明的官員,只要是願意投降的,基本上是來者不拒,通通安排。

爲什麼清朝很少出現宦官干政的情況呢?

明朝官員

另外,由於全國性科舉還未正式展開,清政府也鼓勵大臣們爲國家舉薦人才,擇優錄用,多多益善。

納降加舉薦,這兩種人才錄用方式雖然比較高效,能解燃眉之急,但同時也有很多弊端。首先,從明朝舊官吏中接納的官員數量龐大,魚龍混雜,其中有很多濫竽充數的投機者,並無真才實學;

其次,大臣們舉薦人才時難免會懷有私心,經常會“舉賢不避親”,藉機培植親信,拉幫結派,形成朋黨。

順治帝親政之後,很快就發現了官場中存在的問題和現有人才選拔的弊端。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他曾在上諭中指出:“總督巡撫,任大責重,全在舉劾得當,使有司知所勸懲。今所舉多冒濫,所劾多微員,大貪大惡乃徇縱之,何補吏治?吏部其詳察以聞。”(清史稿·世祖本紀)

這段上諭的意思是,各地的督撫要員們,推薦提拔的官員很多都不靠譜,不合格,甚至大奸大惡之人也充斥其中,嚴重敗壞了官場風氣,希望吏部今後對官員要仔細考察。

順治感到,要想淨化官場的風氣,必須加強對官員的考覈,能者上,庸者下。順治十年(1653年)四月,他親自從翰林院着手,考試翰林院的詞官們。一些詞官理論水平欠缺,沒能通過考覈,被毫不客氣地趕出了京城,到基層鍛鍊去吧。

對翰林院的考覈只是一個開始。不久後,順治下令讓吏部和都察院牽頭,對京城所有的官員都進行考覈,此即“京察”。清代的京察制度正是從順治朝開始確立的,通過對官員的考覈進行優勝劣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清初官場的混亂局面。

翰林院

除了加強對官員的考覈,順治帝在用人上還有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嚴禁宦官干政。順治十年六月,他在上諭中明確規定,宦官的品級最高不能超過四品。沒有皇帝的旨意,宦官不能私自出京。另外,他嚴禁外官結交太監,違者死罪。

“朕酌古準今,量爲設置,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出皇城。外官有與交結者,發覺一併論死。”(清史稿·世祖本紀)

爲什麼清朝很少出現宦官干政的情況呢? 第2張

清代太監

秦漢以來,宦官干政禍亂朝綱的事情屢見不鮮,有時甚至導致國家敗亡,政權更迭。有鑑於這些歷史教訓,順治纔在對宦官的使用上格外慎重,親自劃定了這幾條紅線。

正是因爲這些規定的限制和防範,有清一代,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情況。晚清時出現的著名大太監安德海、李蓮英等人,其對權力的染指都非常有限。跟明朝的劉瑾、魏忠賢這些大宦官比起來,簡直就不值一提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