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什麼清朝從來沒出現過宦官干政呢?

爲什麼清朝從來沒出現過宦官干政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宦官干政相當嚴重,其中還出了好多大奸臣,而到了清朝,太監好像就沒有那麼大的權勢了,完全成爲了皇家的僕人,這是爲什麼呢?

爲什麼清朝從來沒出現過宦官干政呢?

太監製度是封建社會的一個醜惡而畸形的產物,在史書上,太監也叫寺人、閹人、宦官、中官、內官、內侍等等,稱太監則是明、清兩個朝代的事情了。

在中國王朝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中,當皇權相對穩固的時候,在皇宮服役的太監一般都被侷限於管理和服侍皇帝及后妃的基本職能內,幾乎完全被排斥於國家的政治生活之外。

太監參與國家政治活動,並不代表社會進步,恰恰相反,這往往標誌着一個政治黑暗時期的開始。

中國封建社會中所出現的太監參政專權的事例,多發生在每一封建王朝的中後期。這時候的社會政治、經濟矛盾不斷激化,局勢動盪,而封建皇帝或軟弱無能、或荒淫腐化。

中國歷史上自秦朝以來,包括漢唐王朝的中後期及至明朝中後期都出現過嚴重的太監參政專權的情況。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往往又給社會政治、經濟以及人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災難。

所以,歷史上凡是賢明君主,都注意防止太監干政。明王朝覆亡之際,清攝政王多爾袞率清軍擊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殘留在宮廷中的太監仍有較大的勢力。

爲什麼清朝從來沒出現過宦官干政呢? 第2張

順治二年(1645),發生了一件事。

太監在朝會的時候,仍然按照明末的慣例,搶在文武諸官之前參拜皇帝,這是新政權所萬萬不能容忍的。於是,多爾袞在前明降清的官僚集團的堅決支持下,把太監趕出了朝會這個重大政治活動。

從順治皇帝開始,經康熙、雍正到乾隆都非常警惕太監結黨營私及干政之弊,並認識到必須嚴格內廷法制,嚴禁太監竊權干政。

可以說,由於清朝統治者嚴格遵循了嚴禁太監干政的制度,因此在其二百多年的執政歷史中,基本沒有出現太監干預朝政的現象。

但是,史學界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傳統看法,認爲在清朝晚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時期,她大權獨攬,實行獨裁統治,並且重用包括太監在內的親信,諸如十分有名的太監安德海、李蓮英等人,打擊異己,這就使宮廷制度發生相應的變化,太監不許干政的祖宗家法也由此而廢弛。

這種傳統說法並不準確。

當時的實際情況是,雖然宮內管理制度廢弛,太監中也確有結黨營私之輩,慈禧太后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聽之任之。

但是說到安德海、李蓮英之輩干預朝政,則多爲傳聞揣測之言,並無實據。

關於太監安德海,是在同治八年(1869)八月,由於“捏稱欽差織辦龍衣”的罪名,並違反了“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的祖宗家法,在山東泰安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並奉兩宮皇太后懿旨就地正法了。

至於李蓮英,是歷經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並且長期在慈禧太后身邊當差達四十餘年,深得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之一。

由於李蓮英生性圓滑、善解人意,又是在安德海被殺後逐步得到慈禧太后的喜愛和寵信的,因此他總結汲取了安德海被殺的教訓,很好地把握了太監不幹政的底線

在長達四十餘年的伴君生涯中,充分地扮演了一個忠順而善解人意的奴才的角色,成爲慈禧太后晚年時期一個非常可心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