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玄奘的原名是什麼?他爲何要去天竺取經呢?

玄奘的原名是什麼?他爲何要去天竺取經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玄奘(602~664),名陳褘,洛州 緱氏(今河南偃師 滑國故城)人。梵文名:摩訶耶那提婆Mahāyānadeva,唐言:大乘天

Mahā摩訶(大)yāna耶那(乘)deva提婆(天)

根據《佛光大辭典》《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三藏法數》《佛學大辭典》《大唐西域記》等諸多佛教典籍及歷史依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及各個史料很清楚應該是摩訶耶那提婆,沒有奴字,百家講壇的錢文忠教授看錯了慈恩傳裏的記載,做出了錯誤的解讀,在此必須說明,摩訶耶那提婆奴是玄奘法師的侍從。

不要過於相信權威,權威也會犯錯。權威犯錯就必須勇敢的承認。摩訶耶那提婆纔是正確的,世稱三藏法師。

《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記載:‘印度學人鹹仰盛德,既曰經笥,亦稱法。將小乘學徒號木叉提婆(唐言解脫天),大乘法衆號摩訶耶那提婆(唐言大乘天)。’

可見,玄奘法師被尊爲大乘天及解脫天,那怎麼可能會有奴字呢?Mahāyānadeva就是大乘天

而且《大唐西域記》成書時,玄奘大師尚在人間以大師的爲人處事態度絕對不會不講出來,這不可能寫錯,或有人說那是後來的弟子把奴字去掉了,以尊師這是嚴重的錯誤,首先這只是一個假設,一個推測絲毫沒有www.88828.net依據!再者佛教法師以不妄語爲基本戒律豈會說謊妄語?這違背佛的教導,再者玄奘法師若真有那麼個奴字,那也是光榮啊,作爲佛教法師如果真的是大乘天奴,何等光榮,去掉豈不是更有辱自己的師父嗎?所以這種推測不成立,不能當作www.88828.net事實!我們要以客觀事實的存在爲依據《大唐西域記》就是如此記載,這是不爭的事實。

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種形態,經藏是佛說的佛經,律藏是戒律,論藏是後來的弟子們來著書立說,解釋佛經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經藏,律藏,論藏的人就可以被稱之爲三藏法師,除玄奘大師外中國的三藏法師有很多,例如比較熟的就有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是對精通此三藏者的尊稱。

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爲我國傑出之譯經家,法相宗之創始人。師之生年,一說爲隋代開皇二十年(600)。其兄先出家於洛陽淨土寺,法號長捷。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亦嫺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612),洛陽度僧時,大卿理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衆,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師乃與兄共居淨土寺,就慧景聽涅盤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兄遍歷隴、蜀、荊、趙諸地,參謁宿老,足跡及於半個中國。嘗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毘曇,從震法師聽發智論。於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學律部。後復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嶽學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因慨嘆衆師所論不一,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遊天竺,以問惑辨疑。

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歷盡艱難,經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蹟,迤邐南行,至摩揭陀國。時爲貞觀五年,師三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百等論,鑽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後,徧遊五天竺,歷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遊學十二年,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後又制“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聞名,競相禮謁。

時,師四十一歲,意欲東返。戒日王於曲女城爲師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師受請爲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論難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並於會後歸依爲弟子。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於首都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之無遮(佈施)大會,爲師隆重餞行。貞觀十七年,師正式辭王東歸。經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闐、樓蘭而回國,往返共歷十七年,行程五萬裏。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帝敕命樑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盛大歡迎。

玄奘大師所帶回的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師歸後,爲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於大內,賜號“三藏法師”。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師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論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譯出之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毘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師於印度所學遂盡傳至中國。

師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則。後代譯經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爲法式,而稱玄奘以前所譯之經爲舊譯,稱玄奘以後所譯之經爲新譯。師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內載西域、印度、錫蘭等一三八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一一○國,傳聞者二十八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之價值,至堪珍視,故亦甚爲歐美日本學者重視。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壽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六十九)。師示寂後,高宗哀慟逾恆,爲之罷朝三日。追諡“大遍覺”之號。敕建塔於樊川北原。其後,黃巢亂起,或奉其靈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國時,塔圯;迨至亂平,堙沒無人能識。

玄奘大師頂骨近30多年來玄奘大師真身頂骨(一部份)一直珍藏於南京靈谷寺。南京靈谷寺的淨然法師說從保護文物的角度出發,真正的玄奘法師頂骨是不能輕易示人的,一般祕藏於密室裏,除非有重大佛教活動和重要佛教友人來訪,纔會請出真正的玄奘法師頂骨,而一直在寺裏的玄奘法師紀念堂展出的乃是等同於真頂骨的影骨。另外對日抗戰(1937~1945)時,日本人入南京,修路掘地得到大師部份頂骨,移奉日本。後一部分頂骨歸還臺灣,現奉安於臺灣省南投縣日月潭玄奘寺。〔參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慧立)、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西域記序、玄奘三藏師資傳叢書、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續高僧傳卷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九、開元釋教錄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

西行求法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0歲隨哥哥進入佛門,13歲剃度出家,21歲受具足戒。前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嶽、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十餘萬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並結爲兄弟。後經龜茲(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溼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淨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僕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鉢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衆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的原名是什麼?他爲何要去天竺取經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爲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遊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鉢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鉢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鉢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爲那爛陀寺僧衆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裏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玄奘的原名是什麼?他爲何要去天竺取經呢? 第2張

接着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爲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蔘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爲“大乘天”,被小乘尊爲“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週(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爲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宮(現在陝西銅川焦坪煤礦),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爲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鉅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爲新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