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玄奘的取經線路經過哪些地方?玄奘西行不怕走錯路嗎?

唐玄奘的取經線路經過哪些地方?玄奘西行不怕走錯路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玄奘西行不怕走錯路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現代社會,科技發達,要出門時只需打開導航軟件,指哪打哪。再不濟也有地圖可以參照。但比我們落後千年的古人,是如何出遠門的?比如唐玄奘去印度取經,比如徐霞客到處旅遊,比如霍去病出兵前往大漠攻打匈奴。

離開了GPS,古人爲何總能順利到達目的地?難道靠的是“夜觀天象”或是玄學嗎?西奇妹想告訴你——沒那麼簡單,古人遠比你想象中的聰明!

一:唐玄奘的取經線路:

首先撇除《西遊記》的神話成分,今天我們講真實歷史

根據玄奘回到大唐後撰寫的《大唐西域記》,西奇妹來列出玄奘前往印度取經的路線:

長安(今陝西西安)

秦州(今甘肅天水)

蘭州

涼州(今甘肅武威)

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

玉門關

伊吾(今新疆哈密)

高昌(今新疆吐魯番)

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

屈支國(今新疆庫車)

跋逯迦國(今新疆阿克蘇)

凌山(今天山穆蘇爾嶺)

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

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

昭武九姓七國(都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

鐵門(烏茲別克斯坦南部茲嘎拉山口)

阿富汗北境

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

阿富汗貝格拉姆

巴基斯坦白沙瓦城

印度

爲了更直觀些,我們邊結合地圖來看邊講解。

唐玄奘的取經線路經過哪些地方?玄奘西行不怕走錯路嗎?

玄奘,俗名陳褘,602年出生於洛陽偃師市。唐太宗貞觀三年(629)春,27歲的大唐高僧玄奘自長安出發前往印度取經。由於當時的政府明令不許百姓私自出國,各主要道路關隘的稽查很嚴。但意志堅決的玄奘,仍舊偷偷跑了出去。

按照計劃,玄奘從大唐的國都長安城出發,一路向西。其實最初的他並不知道佛教發源於印度,他只知道佛教自西域傳入,溯源就得一路向西。於是他穿越河西走廊,過星星峽、流沙河(莫賀延磧),進入哈密,再穿越吐魯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登上帕米爾高原,到了中亞。此時,經過一路打探,玄奘才知道佛教發源於印度,於是線路拐向南方。翻越興都庫什山達阪,進入印度境內。

西奇妹筆下的這段線路,也不過寥寥幾百字,但實際走來,真的不容易。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記載自己經歷了“小頭痛”、“大頭痛”兩個地方,在我們看來,這所謂的大小頭痛,就是“高反”。玄奘“小頭痛”的地點是天山山脈、喀喇崑崙山山脈、喜馬拉雅山山脈的結點、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而“大頭痛”則是海拔高度在六千米以上的興都庫什山達阪。

唐玄奘的取經線路經過哪些地方?玄奘西行不怕走錯路嗎? 第2張

這一路穿越高海拔區域,經歷高寒缺氧以及冰川雪崩,着實兇險。所以他纔會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經歷了四天五夜滴水未進“幾將殞絕”的沙漠孤旅,也曾遭遇天山雪崩“七日之後方始出山,徒侶之中凍死者十有三四”的情形。當時高昌王曲文泰派出25名侍衛護送玄奘,但到了中亞時只剩下18人了,其餘的不是因爲“頭痛”而死,就是遭遇雪崩或凍死在冰山上了。

最終玄奘憑藉着自己毅力和良好的“方向感”,花費17年,行走5萬餘里,途經138個國家,將520篋,657部佛教經典帶回了大唐。

二:古人如何辨識道路?

玄奘的經歷,讀來是不是很神奇?讀着《大唐西域記》時,你可以想象一個孤單瘦弱的背影,在大漠、雪山中默默地一點一點向前行走。除了他虔誠的向佛之心,還有就是開了掛似的方向感。在這5萬餘里的艱難險阻中,難道他就沒有迷路嗎?古人到底是如何分辨方向,找到目的地的?

在分析古人的辨路方法之前,西奇妹想先提醒說其實古人一般很少出遠門。因爲古代官府對百姓管理很嚴,不允許百姓到處亂跑,所以各個主要道路關隘的稽查很嚴。所以即使是玄奘這樣的高僧,想去取經也只得“先斬後奏”,偷摸着跑出去。如果古人有非出門不可的理由,那麼首先需要取得一張類似“路引”的證明,這張"路引"其實就是離鄉的證明。然後古人就背上足量的乾糧出發了,在盤纏耗盡之前,必須趕回家。實際上因爲交通手段有限,他們一般也跑不遠,頂多周圍50裏地內轉轉,探探親,趕個集罷了,甚至很多古人終其一生都沒出過村。

好了,現在古人“衝破險阻”,搞定了官府和盤纏後,準備出門。他們會通過以下6種方法辨別道路。

1.驛站:

古代官府在每個地方都設有驛站,主要用來傳遞官府的書信。“驛站”按照大小分爲郵、亭、驛、傳四類,大致五里設郵,十里設亭,三十里設驛或傳。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唐朝有有水驛260個,陸驛1297個,配備有2萬多專職服務人員和1萬多驛兵爲其服務。又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西漢時全國共有亭29635個。

唐玄奘的取經線路經過哪些地方?玄奘西行不怕走錯路嗎? 第3張

我們熟知的“八百里加急”就是發生在驛站中的故事。在“驛站”裏,官府的“快遞小哥”們可以休整、換馬,甚至換人。由於驛站裏的小哥們對於去往各地的道路都十分熟悉,所以古人可以去驛站問路。在數量如此龐大的驛站系統指引下,古人等於就是自帶導航了。

2.官道:

因爲古代地廣人稀,道路就這麼幾條且岔路不多,遠不如現代的縱橫交錯。古人只需要沿着大道一直一直走,一般就能到達目的地了。

而那些大道,一般都是國家級別的,修的非常筆直平坦。比如周武王克商之後,以成周爲中心,向東、南、北三個方向輻射大規模修建“周道”。周道此後就成爲了周王室的生命線,甚至此後的秦、漢、唐的經濟重心都在這條線上,直至元明清時期,周道還是貫通東西的主要道路。

繼周道之後,秦國又修築了“褒斜棧道”,打破秦嶺阻隔,連接陝西和四川。隨着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朝代加入到修建“官道”的隊伍中來。

唐玄奘的取經線路經過哪些地方?玄奘西行不怕走錯路嗎? 第4張

到了清朝時,全國道路佈局已經日臻完善。 清朝把驛路分爲三個等級,第一等是“官馬大路”,即國家級官道,在京師設皇華驛,作爲全國交通的總樞紐;第二等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第三等是“小路”,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鎮的支線。通過這些道路,人們可以很輕鬆地行走於城市和鄉村之間,很少發生在荒郊野地裏迷路的事情了。

3.路標:

古人也有路標,但他們的路標和我們如今的認識可大不相同哦。古人的路標是“樹”和“亭”之類的參照物。

《國語周語》記載:“列樹以表道。”

這句話指的就是在道路的兩邊種植樹木,並規定間隔。

比如秦統一了馳道丈量,規定每隔三丈種一株青松,當做行道樹。十里建一座亭,作爲區段治安管理所和行人招呼站。行人按樹計數就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程,如果行人看到“亭”,也就知道自己到了哪裏。

4.北斗七星:

唐玄奘的取經線路經過哪些地方?玄奘西行不怕走錯路嗎? 第5張

在唐代,行船主要依靠天文導航,也就是我們說的“夜觀天象”,依靠肉眼觀測夜間天上星座的位置來判斷方向,但“夜觀天象”的侷限性很大,如果遇上壞天氣就變成“睜眼瞎”了。所以古人又努力了一把,發明了——指南針。

5.指南針:

指南針,凝聚着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好東西。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是夜,洋中不可住維,視星斗前邁,若晦暝,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

北宋時期,人們已經創造出具備功能實用性的“司南”,也就是我們說的指南針雛形。有了指南針的古人,在“導航”這件事上更爲如魚得水,古人將指南針結合天文,起到非常精準的導航效果,尤其是在遭遇壞天氣時,人們不再無措。

6.問路:

最後這一招就是百試百靈的“問路”了。古人大多淳樸,張嘴問,一般都會得到想要的答案。

唐玄奘的取經線路經過哪些地方?玄奘西行不怕走錯路嗎? 第6張

其實小妹想說“方向感”是人類的一種本能,而古人的方向感大多比現代人好,因爲現代科技發達,人們對於科技設備的使用依賴比較大,這大大地削弱了我們的“方向感”,相信如果你穿越回到“一無所有”的古代,一定也會方向感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