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李斯有何歷史功績?最終又爲何淪爲歷史笑柄?

李斯有何歷史功績?最終又爲何淪爲歷史笑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李斯。

對於李斯,太史公認爲他本來可以成爲大秦“周公”式的人物,彪炳於偉大史冊,只是由於他的一念之差,才讓他最後身亡名裂,與“大秦周公”擦肩而過,淪爲歷史的笑柄。

事實上,在秦國近四十年的從政過程中,李斯建立的功績遠遠超過了文獻中存有的那些概念化的記述,就像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也遠遠超過了漢代以來人們對他的片面化的暴政評價一樣,其箇中道理大家都知道。他們的勤政與辛勞實際上後人無法想象。

不過和嬴政的惡名是因爲朝代的急劇變更造成的政治上判決死刑不同,李斯的悲劇式名聲,更主要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觀察李斯的一生,他的身上其實正好體現了現代中國人普遍所具有的那種以利益投機爲人生信仰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特徵。精緻利己主義者們從來都是一邊在爲自己謀取個人最大利益,一邊在自掘埋葬未來的墳墓。

李斯不是一個歷史笑柄,而是真實人性最成功的傑作。這是我觀察的結果。

(一)關於背楚赴秦

李斯,是楚國上蔡郡人,該地原屬蔡國,有500多年曆史,也稱古蔡國,後來才被楚國吞併。王立羣老師在講述李斯離開楚國爲秦國效力,說他不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時,首先應該考慮這個歷史原因,即當時李斯心目中是不是已經接受楚國作爲他的祖國的問題。

李斯年輕時在鄉里當文書,是個沒官位品級的小吏,但這替上司賣力幹事的工作即讓他訓練出了能文善書的出衆才能,又讓他有機會洞察官場中的學問,促進他樹立超越那些隨意使喚他的那些庸們的志向。

觀察一個人,就首先應該考察他的志向品味。

至於他的志向,《李斯列傳》裏開始就提到他那著名的“老鼠哲學”,這個哲學至少反映了三點:

一是李斯急於出人頭地,不甘居庸官之下任人驅使;

二是他沒有表現出濟世救民的仁義之心;

三是他羨慕的是倉鼠,倉鼠再優越也是老鼠,可見李斯爲了個人目的,是可以不在乎名分甚至不擇手段的。

李斯有何歷史功績?最終又爲何淪爲歷史笑柄?

要知道春秋戰國時的士人,是很重視名分的,比如“志士不飲盜泉之水”“魯儒不食鯉”等。

那麼羨慕倉鼠的李斯終其一生,會成爲什麼樣的人呢?我們正好可以從他接下來的所作所爲與功過得失,領獲很多的人生感悟。

李斯想出人頭地,就去拜在當時最有名的儒學大師荀子門下學習,然後才決定去秦國尋找機會。

這個決定應該與荀子有關,因爲荀子游歷過秦、楚、趙、齊等諸強國多年,對當時各國瞭解得很透。

荀子的儒學吸收了法家思想,比孔、孟更貼近當時社會現實,他贊同尊王稱霸和政法的威懲作用。

李斯去秦,《史記》中說是李斯自己的決定,那他之前爲什麼不直接去秦國呢?太史公實在不應該忽略荀子對李斯出道之初作出這一決定的決定性影響。李斯實際上也是從荀子這兒拿到了一張“雙一流名校畢業生”的燙金名片。

前面已講過,王立羣老師認爲李斯背楚赴秦,不是一個愛國主義者,還把他與韓非比較,認爲韓非才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事實是這樣嗎?如果細究歷史背景,其實不應該這麼簡單比較。

李斯是蔡國的亡國之民,李斯若不認楚國爲祖國,也可以理解,這點且不說。再則,和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公子不同,李斯是楚國的底層平民,韓非不可能不維護韓國的根本利益,因爲韓國的生死存亡就是他的根本利益。而李斯卻不是,楚國亡不亡都不影響他的根本利益,他不必把自己的前途命運綁架在飄搖欲墜的楚國王權上。是利益關係的深淺程度,決定了韓非和李斯對各自國家的忠誠程度。

李斯的前輩、楚國的屈原和伍子胥就是例子。屈原是楚國的貴族,所以屈原會爲自己的根本利益殉身,成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而受到楚王殘酷迫害的伍子胥磨肝瀝膽也要以楚國爲仇敵,誰又會譴責他不愛國呢?

所以反過來說,要理解真正的愛國主義,不只是對國民精神上的綁架與空談,更是國民利益上的共有共享,這樣的愛國主義纔有長久真實、深層的生命力。楚國王權若能對百姓開明公正,廣用人才,伍子胥、李斯也不會離開楚國。

李斯有何歷史功績?最終又爲何淪爲歷史笑柄? 第2張

(二)關於背呂投嬴

李斯到了秦國,正逢秦莊襄王病薨,嬴政年少,秦國大權掌握在太后和呂不韋手裏。

要想在秦國實現抱負,找準起跳的平臺非常關鍵。嬴政與太后深居秦宮,李斯是很難見到了,他沒有例外首先投到了廣攬賓客的呂相國門下當了一枚門客。當門客察言觀色是他這時候的特長。

然後的經歷大家都知道了,李斯通過呂不韋的關係得以接近嬴政,取得嬴政的青睞。李斯據說還向呂不韋推薦了嫪毐,幫呂不韋暫時解決了太后那邊的麻煩。

結果呢,李斯通過呂、嫪之爭,一舉搞掉呂、嫪(包括太后)兩大宮中權力集團,讓自己成功登上秦國丞相之位。

不管這個過程是不是李斯當初預謀的,李斯有沒有蓄意坑害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呂不韋,這場大爭鬥的最主要受益者就是嬴政和李斯。通過這一串驚心內戰,李斯這個外來客卿和初理政事、幼年在外飽受苦難的嬴政的心從此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李斯替代呂不韋登上丞相大位若如螳螂捕蟬,李斯可曾注意到旁邊還停有一隻黃雀,一直在暗中緊盯着他?

精明的嬴政又是否仔細想過,李斯先不能保他的國家楚國,後不能保他的舊主呂不韋,未來又是否能忠心耿耿地承擔重大遺命,保他嬴氏的帝國江山呢?

一個人忠誠的品格真的是骨子裏的,與才能和是否親近無關,通過細微末節更能窺察出來。忠誠比能力更重要,能力強、表面親近而內心不能精忠的人,就不能讓他承擔關鍵時刻需要依靠絕對忠誠才能完成的重大使命。

同爲秦國名相,李斯和呂不韋相比,李斯偏向於“文”質,投靠強秦兢兢業業地輔佐嬴政,嬴政一死他就不能獨自面對重大挑戰;呂不韋更顯“豪”氣,從破落戶異人身上開始投資,一生克艱度難,直到老年被貶到外地仍壯心不已。

他們最後都被自己扶持上臺的主子賜死,李斯臨死貪生,想回上蔡家鄉遛狗,呂不韋卻是寧死不辱,人生境界大不同。

李斯有何歷史功績?最終又爲何淪爲歷史笑柄? 第3張

(三)關於背嬴隨趙

自從得到嬴政青睞開始,到秦國以摧枯拉朽之勢統一各國,然後又以銷金築城之威,打造萬世帝國,李斯逢上的是千年難遇之機,歷史上真是少人能與他相比。嬴政是李斯一生中最大的恩主,但是李斯真的做到了對嬴政忠心耿耿嗎?

這答案大家也都知道,嬴政一死,李斯就背叛了他。掌握丞相絕對大權的李斯竟然屈從於趙高的誑惑私改遺詔,“廢適立庶,變易神器”,可見那隻黃雀拿捏李斯命門弱點之準狠。然後二世、趙高亂國,直接導致秦國迅速滅亡。

但是以秦國之無比強悍,爲什麼會迅速消亡呢?其實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也是李斯埋下的大雷,那就是郡縣制的改革,它先已從內部消解帝國的基礎。

李斯當初提議將分封制改爲郡縣制時,淳于越就向秦始皇指出了危險所在,“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爲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這些危詞都被李斯駁回。結果呢?陳吳卒起,天下景從,項羽直搗秦宮,淳于越的預言全部應驗,這不是李斯害了大秦基業嗎?郡縣制是好,能解決帝國遠憂,但突然取消分封制,若各地驟起近憂誰來出頭擔當?

坑秦者,實李斯也。

李斯、陳吳、項劉這三拔埋葬秦國的人,都是楚國人,“亡秦必楚”讖語成真,也可以算是從李斯這兒就開始的吧?他們由內而外,一浪高過一浪猛烈沖垮秦國。李斯也許本無心坑秦,奈何大秦帝國真的就是坑在他的手裏。

想當初青年嬴政以非凡氣魄召回客卿李斯,讓其一生實現抱負飛黃騰達。李斯聽從趙高誑惑賜死扶蘇,可以說是對嬴政臨死託詔的深深辜負。大義不論,能辜負這麼厚恩於他的嬴政,李斯還有什麼人不能辜負呢?秦始皇真是看走了眼。

李斯年輕時就開始在官場中混,到秦國後順風又順水地從了近四十年的政,成爲了一個職業政治家。而職業政治家,往往是最沒有靈魂的,他們只諳熟於官場規則,最擅長於政治表演,無感於真實的民生大義。

李斯在權傾大秦帝國的時候,其實並沒忘記榮極必衰這個道理,遠的不說,近的他的恩人呂不韋的下場他應該是再清楚不過的。但問題是,對權勢地位的深陷貪戀,讓他看不清個人危機將從哪兒到來。他以爲只要改詔後對二世忠誠,就能換來和對嬴政忠誠一樣的結果,結果禍由此起。

李斯在獄中怪怨二世無道拋棄了他,他一生背叛和處理掉的人又少嗎?他把韓非送進獄中毒死同門,他提議“焚書”毀滅祖師爺的儒家經典,他參與坑殺方士,他看着滅掉楚國他的家鄉……

李斯之死冤嗎?不冤,他的墳墓是他自己早已掘好的。李斯的悲劇下場,也彷彿是古代許多以法治國的改革派權臣們都逃脫不了的宿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