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庚戌土斷:國家控制的戶口大量增加,賦稅收入增多

庚戌土斷:國家控制的戶口大量增加,賦稅收入增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土斷是東晉廢除僑置郡縣、使僑管土著編入所在郡縣戶籍的辦法。

庚戌土斷:國家控制的戶口大量增加,賦稅收入增多

東晉曾在其管轄地區內用北方地名設立郡縣(即僑置郡縣),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權。當時僑置郡縣無一定的邊界,不徵租稅徭役。這些士族廣造田園,兼併激烈,影響朝廷財政收入。鹹康七年(公元341年),晉成帝司馬衍爲了整理戶籍,增加財政收入,命僑寓的王公以下都以土著爲斷,把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的戶籍。

庚戌土斷:國家控制的戶口大量增加,賦稅收入增多 第2張

東晉大司馬桓溫(312—373)執政時,又於興寧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日(初一)行土斷法,史稱“庚戌土斷”。這次嚴厲清查戶口,對隱匿戶口的貴族地主也予以懲處。土斷之後,國家控制的戶口大量增加,賦稅收入也增多了。康寧元年(公元373年),桓溫死後,此法不行。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劉裕再行土斷,諸僑置郡縣多被裁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