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澶淵之戰過程簡介 澶淵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澶淵之戰過程簡介 澶淵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遼聖宗及其母蕭太后率大軍南下,但剛入宋境,就遭到北宋軍民的堅決抵抗。遼軍攻威虜軍(今河北徐水)、順安軍(今河北高陽),不利;攻北平寨(今河北完縣),又受挫。接着,繞道攻保州(今河北清宛縣)、定州,仍不克,又東攻瀛州,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十多天未下,遼軍死傷萬多人。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今清豐),三面包圍澶州(今河南濮陽),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遼軍南下的消息傳到開封,宋廷大震,驚慌失措,不少人主張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宰相寇凖力排衆議,堅持真宗親征。

澶淵之戰過程簡介 澶淵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遼朝統軍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張環(一說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駑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受挫,蕭太后等人聞撻凜死,痛哭不已,爲之“輟朝五日”。《遼史》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時宋真宗一行在寇凖的堅持下抵達澶州。寇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真宗御駕親征鼓舞了士氣,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軍民多達幾十萬人。形勢對宋十分有利。而此時的遼軍,孤軍深入,本犯兵家大忌,加上主將蕭撻凜被宋軍擊斃,士氣低落,軍心渙散。前進則受阻,背後又有宋軍環伺,腹背受敵,進退失據,處境險惡。因此遼急於求和,企圖通過談判得到戰場上不可能得到的勝利。宋真宗無視有利的形勢,只希望遼軍儘快撤走,於是雙方開始議和。戰役結束。

戰役結果

既然雙方都有心和解,剩下的事情無非就是討價還價上的問題了。宋真宗貪圖苟安,財大氣粗,也不在乎錢,起先契丹派人說要宋朝歸還被周世宗奪走的瓦橋關南之地,宋真宗生怕失去合議機會,也怕割地求和,會遭後人唾罵,於是立即派曹利用去議和,並對他說:“只要不割地,能講和,契丹就是索取百萬錢財,也可以答應。”曹利用就問底線到底是多少呢?宋真宗不假思索地道:“如事不得已,百萬亦可。”寇凖聽到之後,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過去,說道:“皇上雖有百萬之約,但要是超過三十萬,我就砍了你的腦袋。”

澶淵之戰過程簡介 澶淵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第2張

經過討價還價,雙方約定:

一、宋遼爲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爲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宋遼以白溝河爲國界,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10 萬兩、絹20 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澶州又稱澶淵,故史稱這次盟約爲“澶淵之盟”。

澶淵之戰過程簡介 澶淵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第3張

歷史評價

發生於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聖宗統和二十二年的澶州之戰,是遼宋兩國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也是遼宋關係從長期對抗走向和平相處的轉折點。此戰雙方參戰軍隊多達數十萬,結果以訂立“澶淵之盟”而結束,從純軍事角度上看是打成了平手。而在政治角度上,仍然可說是一次成功的戰役。

澶淵之戰過程簡介 澶淵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第4張

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屈辱的條約,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但是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戰爭,開啓了以後一百多年遼宋和平相處的局面。

歷史影響

澶淵之戰後,遼一方面由於內部統治不穩,另一方面也感到難以打敗宋朝,所以不再舉兵南下,宋遼兩國的戰事基本結束,南北對峙的局面形成。此後的100 多年間,宋遼大體上維持着和平狀態。

澶淵之戰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歷史,“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澶淵之盟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澶淵之盟對宋雖是屈辱的協議,但客觀上促成了此後的百年和平,爲雙方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提供了條件。

王安石和富弼認爲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同時,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皆爲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餘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苟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