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有多美?詳解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有多美?詳解鵲華秋色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有多美?鵲華秋色圖,元代畫家趙孟頫於元貞元年(1295)回到故鄉浙江爲好友周密所作的紙本水墨設色山水畫,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這幅畫的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鵲華秋色圖描繪的是濟南東北華不注山和鵲山一帶秋景,畫境清曠恬淡,表現出恬靜而悠閒的田園風味。採用平遠構圖,以多種色彩調合渲染,虛實相生,筆法瀟灑,富有節奏感。

主體形象

《鵲華秋色圖》畫中是一片遼闊的澤地和河水,從近景直伸展到遠處的地平線。在這好像無際的平遠景上,最重要的是兩座山:右方突立的是三角形,雙峯筆直的華不注山;盤踞在左面的是鵲山,形如麪包,又如水牛的脊背。畫題就是由這兩座山而起的。鵲華二山與近景之間,樹木緊多,疏落散佈,有楊樹、稚鬆及其他各類。畫的左方,可見山羊四五隻,在幾所簡陋的茅舍簡齧食。水邊輕舟數葉,舟中漁叟正安靜地工作。其時正是秋天——一片寧靜,有的樹葉已脫落了,有的亦赤黃相間。然而村人對這些美景混然不覺,只埋頭於他們日常的生計。

題跋印鑑

《鵲華秋色圖》上存在收藏者的衆多題跋和印鑑。愛新覺羅·弘曆用御筆將“鵲華秋色”四個字題寫於引首,並且加有“神品”“乾隆御覽之寶”“古稀天子”“太上皇帝”等多枚璽印,上面還有“嘉慶御覽之寶”“宣統鑑賞”等璽章。整個畫面上加蓋大小、形狀各異的印章五十七枚,畫面之右側前隔水處有印章十六枚,畫面左側後隔水處有印章九十五枚。

其中有作者題款,拖尾有愛新覺羅·弘曆、錢溥、楊載、範杼、董其昌等人題跋。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有多美?詳解鵲華秋色圖

作者在畫中題款:“公謹父,齊人也。餘通守齊州,罷官來歸,爲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爲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雲。元貞元年十有二月。吳興趙孟頫制。”

愛新覺羅·弘曆題跋:“此卷久貯內府,已載入《石渠寶笈》。”

錢溥錄虞集跋並題雲:“吳興公蚤歲戲墨,深得物外山水筆意。雖一木一石,種種異於人者。且風尚古俊,脫去凡跡。政如王謝子弟,倒冠岸幘,與天下公子鬥舉止也。百世後,可爲一代規式,士大夫當共寶祕之。”

楊載題跋:“羲之摩詰,千載書畫之絕,獨蘭亭序、輞川圖尤得意之筆。吳興趙承旨以書畫名當代,評者謂能兼美乎二公。茲觀鵲華秋色一圖,自識其上,種種臻妙,清思可人,一洗工氣,謂非得意之筆可乎。誠羲之之蘭亭,摩詰之輞川也。”

範杼題跋:“趙公子昂,書法晉,畫師唐,爲一代之冠。榮際於五朝,人得其片楮,亦誇以爲榮者,非貴其名而以其實也。今觀此卷,殊勝於別作。仲弘所謂公之得意者,信矣。”

董其昌錄張南詩題雲:“弁陽老人公謹父,周之孫子猶懷土。南來寄食弁山陽,夢作齊東野人語。濟南別駕平原君,爲貌家山入囊褚。鵲華秋色翠可食,耕稼陶漁在其下。吳儂白頭不歸去,不如掩卷聽春雨。”

董其昌題跋:“文敏一生得意筆,不減伯時《蓮社圖》”。另有題跋雲:“吳興此圖,右、北苑二家畫法。有底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之雄,去其獷。故曰師法舍短,亦如書家,以肖似似古人不能變體爲書奴也。萬曆三十三年,晤畫武昌公席題。其昌。”

創作背景

從題跋可知,《鵲華秋色圖》作於元貞元年(1295年)冬。這年,作者在任滿濟南路總管府事,奉召進京又稱病辭官回到故鄉吳興。與此同時,祖籍濟南的南宋文學家周密自曾祖父隨宋高宗南渡客居吳興後,從未回過故鄉,聽歸隱山林後的作者時常讚美濟南的優美風光,勾起了思鄉之情,於是請他詳細介紹故鄉的風土人情。作者被周密深深的家鄉情結所打動,覺得把濟南風光畫出來贈與友人,比口頭講述更加直觀形象,便揮毫潑墨,作下這幅畫。

藝術鑑賞

主題

作者雖然受召於元朝,遭到衆多宋氏遺臣的詬病,卻終其一生都對隱而不仕的南宋遺臣表達出相當程度的理解和尊重。從這個意義上說,《鵲華秋色圖》也是在向那些對南宋一朝忠心耿耿而隱居不仕的士人傳達作者自己的真實意圖。

構圖

作者把兩座山分左右佈局,右邊是華不注山,左邊是鵲山,均安排在遠景位置。兩座山的形狀,呈尖三角形(華不注山),一呈半圓形(鵲山),兩者遙遙相對。在剛柔對比中,更顯得華不注山的險峻奇突。圖中中景、近景表現出一片遼闊蒼茫的景象。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房舍隱現。圖中林木種類頗多,紅綠相間,枯潤相雜。樹姿高低且變化豐富,佈置得宜,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在這水鄉山色之中,幾個漁民在勞作,或撐篙、或扳網,還有一人策杖漫步在田野,遠處可見散放着的牛羣,整個畫面洋溢着牧歌般的恬靜氣氛。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有多美?詳解鵲華秋色圖 第2張

用筆

畫上樹幹不是用兩條線勾廓外形,而是把邊線與樹皮的紋理結合在起勾繪。用筆似乎旋轉,線條往復重疊,增添了樹幹的質感。畫上近景中景的樹葉,點繪得比較疏朗,遠樹畫得簡潔,整體感較強。鵲山用披麻,皴法較密。華不注山正面運用了“荷葉皴”,線條從上直落,交叉處稍留空白,突出山的嶙峋之姿。側面用“解索皴”,整個山體兩邊皴擦少,邊線模糊,但體積感較強。汀岸、平原採用了長披麻並以筆力的輕重,線條的疏密,落墨的深淺凸顯乾溼,表現出了大自然的節奏和生命。房舍人畜、蘆荻舟車均精描細點,再渲染青、赭、紅、綠,設色明麗清淡,風格古雅俊秀。作者創造性地將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爲一體,筆法靈活,風蒼秀簡逸,富有創新之意。

設色

圖中兩座山峯,鵲山爲淡花青,華不注山爲淡青綠,顏色較爲醒目。其他諸景如洲渚、樹木等多施以深淺不一的青色,房屋、牛羣和一些樹葉則用紅、黃、精等暖色系,色調冷暖交匯,既顯示出秋的清曠高潔,亦呈現出人情的和樂安詳。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