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竹石圖》:清代畫家鄭夑所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竹石圖》:清代畫家鄭夑所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竹石圖》是清代畫家鄭夑七十三歲時所創作的紙本墨筆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通過畫竹,來抒發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態度。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畫作內容

畫左上方題詩一首:“烏紗擲去不爲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杆。”題詩後款“乾隆甲戌重九日板橋鄭燮畫”,下鈐“七品官耳”“丙辰進士”兩印。此圖爲庭院中的竹石,瘦石壁立,以白描的筆意爲主,長折帶皴勾出堅硬挺削的石質,褶襉處略施以小斧劈皴。石前新篁三枝,勁拔挺秀,以“冗繁削盡留清瘦”的簡潔風格寫成。畫面簡約明快,竹清石秀。

《竹石圖》:清代畫家鄭夑所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藝術鑑賞

這是一幅水墨寫意畫,畫面簡括,只寫四竿修竹和巨大的湖石。竹竿粗細有別,竹葉錯落紛呈,竹竿長短有殊,或作左傾、或作右斜,雖四竿修竹各自獨立生長,但卻顧盼有情,瘦石棱角分明,屹立於竹後,大有橫空出世之勢。石用中鋒勾勒,筆致瘦硬秀拔,皴擦較少,以皴染間施筆法畫出嶙峋突兀峭巖的質感和體勢。竹竿纖細、堅韌而勁挺。表現出了不爲俗屈的活力。竹葉用濃墨和淡墨交替揮毫,以草書中豎長撇法運筆,密中見疏,亂中有正,充分表現出竹勁石堅,顯示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左側的題跋,洋洋灑灑百餘字,其中道出了他的秀竹往往挺立孤直、倔強不馴的內涵,他提倡“瘦勁孤高”、“豪氣凌雲”,講究既有“節”又有“品”。

鄭燮(怪在傳奇)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爲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爲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鬆、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爲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鑑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爲人民大衆所喜誦。亦能治印。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竹石圖》:清代畫家鄭夑所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第2張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圖》。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並無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卻相通,同時強調構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板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節屹立而上,直衝雲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竹的質感。在構圖上,板橋將竹、石的位置關係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調。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托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物成爲板橋理想的幻影。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一金農都感嘆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度啊。

有“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板橋的書法,自稱爲“六分半書”,他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窮極變化。這幅“兩歇楊林東渡頭”行書,體現了鄭板橋書法藝術獨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頓之間尤爲明媚動人。鄭板橋別具一格的新書體,開創了書法歷史的先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