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陸九淵與朱熹在思想上有哪些分歧?

陸九淵與朱熹在思想上有哪些分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陸九淵與朱熹在思想上有哪些分歧?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理”的分歧

朱陸都認爲理是世界萬物的終極本原。但是陸九淵藉助的是儒學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以爲“心即理”,萬事萬物皆由心而生髮。“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自雜談》,其與朱熹所說的“理爲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於宇宙而存在”明顯不同。

結果,朱熹主張由道問學,強調格物致知,即窮物理,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以爲人的道德水準必將隨着知識的增長而增進。陸九淵說“明心”,要尊德性,強調爲學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增進知識,而是爲了實現道德的至高境界。

陸九淵與朱熹在思想上有哪些分歧?

因此,儒家經典的學習與研究、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與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於實現增進道德境界的目的。因爲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擴大、完善人的良心結構就能實現增進道德的目的。

從當前德育範式來看,學習知識的多寡並不決定道德水準,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爲公的公僕並沒有高深的知識,但是,知識的深淺有助於增長道德水準。

不過,這是由於學習者不把學作爲致知目的而作爲完善德性的追求之果。朱熹本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而這種定位方式決定了難以達到道德的較高境界。

“氣”的分歧

陸九淵的概念中,“氣質”只是一個生理、心理意義上的問題,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或生理狀態。他認爲,人的這種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會行爲之間雖有聯繫,但並不是必然的、唯一的關係,即人的氣質並不能決定人的善惡賢愚,並不能決定人的最後歸宿,學能變化氣質。

朱熹之氣是和理相對的概念,既指宇宙萬物生成的基礎,構成萬物的物質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惡賢愚)之別的內在因素。

“心”的分歧

陸九淵與朱熹在思想上有哪些分歧? 第2張

朱熹認爲心是分爲“人心”與“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體現,是“原於性命之王”,是義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氣質的表現,故而必須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統領,此即“心統性情”。

陸九淵認爲人心道心只是從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質狀態,如果將二者對立起來,則分明是“裂天人爲二”,心是人的本質所在,是倫理本能。(朱熹覺得形而上心爲道心形而下則爲人心,本質還是天理決定氣的問題;陸九淵認定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