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明代畫家仇英《仙山樓閣圖》賞析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明代畫家仇英《仙山樓閣圖》賞析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仙山樓閣圖》是明代著名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山峯樓閣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代畫家仇英《仙山樓閣圖》賞析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面內容

畫面青山白雲,翠竹蒼松,水閣臨流,閣中二人對坐觀望山景。構圖左右對稱,趨於平衡,突破邊角之景;用線細勁而含蓄秀潤,少刻露之痕;皴法中夾以類似折帶、亂柴皴的短斫,顯得隨意靈動;墨色輕淡融和,色調明快。如楊翰在《掃石軒畫談》中所評:“筆筆皆如鐵絲,有起有止,有韻有情,亦多疏散之氣,如唐人小楷、令人探索無盡。”

畫面上方楷書爲陸師道所提,乃明代官員,師承文徵明,嚴整恭謹的概述與仇英的畫面配合的相得益彰。

作品賞析

《仙山樓閣圖》脫胎於南宋“院體”,又兼容文人畫之長,具雅逸之致。特寫的景緻,勁遒的松枝,堅峭的山石,勁利的用筆,以及小斧劈皴等,都存“院體”遺規。

樓閣畫屢見諸仇英筆端,是其鍾愛和擅長的題材。着力越多則功力越深,此幅即是仇英功力彰着的傳世佳作。此作既顯“院體畫”之功力,又具“文人畫”之逸趣,工細雅秀,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畫中蒼山翠樹,水閣臨流,青山隱隱,閣中二高士對坐博弈,一童子垂目伺立,階下仙鶴、橋上逸士、琴童,輕淡融合,見出塵之韻致。

此圖作於嘉靖29年(1550年)仇英時當60歲左右,其見識與技藝已臻頂峯,筆下更爲疏放簡潔,“工”、“寫”自如。此作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仇氏《仙山樓閣圖》爲同年所作(此幅晚於臺北故宮月餘),尺寸相近、風格相似,用印相同,至於樓閣描繪,此本較之臺北故宮本更爲工細入微,不失爲仇氏晚年力作。

此圖曾爲“大風堂“收藏,著錄於《大風堂書畫錄》中,軸景象開闊,氣魄宏大。畫面層次分明,前景開闊的水面上陂陀半露,長鬆聳立,虯枝蒼茫;中景山壁開合處雲霧繚繞,仙宮重重隱現其中,但見玉階黛瓦,粉牆朱欄,庭前碧樹,階下仙鶴,其中人物或手談、或抱琴、或高坐,真可謂神仙中人;遠景危峯直上,青山隱隱,漸遠漸消。畫上篆書款:“仙山樓閣。嘉靖庚戌三月仇英實父制”,下鈐“十洲”朱文葫蘆印及“仇英之印”白文方印,都是仇英常用的印章。

明代畫家仇英《仙山樓閣圖》賞析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第2張

籤條爲大千先生所題:“十洲仙山樓閣真跡,人間至寶,大千供養”。圖中張氏昆仲鈐印累累。其中“別時容易”、“大千好夢”、“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都只在張氏所鍾愛的藏品上才鈐用。而“遲秋簃”、“球圖寶骨肉情”更爲少用,只在“大風堂”極重要和至精的藏品和畫作上纔會出現。

明人古蹟精品流傳五百年,並得巨匠庋藏並得佳題,可謂神物有靈,堪爲藝壇重寶也。

仇英於繪畫六法精通,山水、人物、花鳥皆擅,而尤其以人物中之仕女、山水中之青綠爲世人所重。這張《仙山樓閣圖》正是仇氏典型的青綠山水。仇英的山水畫,繼承的是兩宋整飭精工的“院體”風格,此畫山石硬朗峭利,筆法上以李唐、劉松年的小斧劈皴爲主,相比仇英一些完全臨古的作品,筆意顯得較爲隨意疏簡。近景處的幾棵松樹,枝幹多節而虯曲,骨意嶙峋,頗有幾分馬遠、夏圭的趣味。遠景的山巒不作皴筆,直接以墨色及花青漬染而成,這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個特色,仇英在他的青綠山水中也多有沿用。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