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回到千年以前真的是這樣嗎?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回到千年以前真的是這樣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作爲儒家經典影響了中國人數千年之久,其中許多句子就連兒童都可以張口道來。如果將孔夫子的話做一個排行榜,我想,“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之一句,至少可以排在前三甲之列。

有朋友從遠方來,自然是開心的,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這樣理解孔夫子這句話的,似乎從來沒有人質疑過這句話的含義。

孔夫子這句話的意思當真如此嗎?我看未必。

想要搞明白孔夫子這句話的意思,首先要走進孔夫子的內心世界,最重要的是明白“朋”字的含義。

衆所周知,第一個“字”的意思是漸進的、變化的,一般講來是先具體、後抽象。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回到千年以前真的是這樣嗎?

“朋”字,當然也不能搞特殊,僅從字面上講,就可以知道“朋”是一種實物,最初它的文字形象就是一串攢在一起的貝,十枚攢在一起的貝稱之爲朋。

在貝幣出現之前,先民的商品流通都是物易物的交換,只要認爲這東西是自己需要的,哪怕是用一隻羊換對方一雙鞋子也覺得合算。

但這種易貨貿易沒有公平可言,交易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糾紛,自從堅固耐磨、華麗麗的貝幣出現之後,一切糾紛迎刃而解。食物、布帛、牲畜、林林種種生活必需品都明碼標價,大家有了參照,心裏也就有了底。

但是貝這種東西,不是俯首可拾之物,在一些地方乾脆就是難得之物,否則就不會有“寶貝”這個詞了。

歷史上,商紂王將周文王囚禁在羑里,周人太顛拿出自己積攢的寶貝獻給紂王,紂王這才釋放了周文王。

現在人口中的“寶貝”,泛指珍貴之物,反而忘記最初的“寶貝”是真的貝。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回到千年以前真的是這樣嗎? 第2張

正因爲貝爲難得之物,所以它在貨幣史上的作用只是承上啓下,或者它的流通是有侷限性,只限於某一階層的使用,吃瓜先民的交易仍是物與物的交換,所不同者是有了貝幣做爲價格參考而已。

貝類是天然之物,不會像銅錢那樣鑄成一般大小。它的大小,決定了其購買力。據《漢書-食貨志》記載,貝分爲五品,拋開最小的不講,依次爲大貝、壯貝、幺貝、小貝。它們各有規定的尺寸和折錢的標準,如大貝長四寸八分以上,值錢二百一十六;小貝長一寸二分以上,值錢十。

漢代制定出這個標準,應該是在舊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回到千年以前真的是這樣嗎? 第3張

從這個記載可以得知,在漢代時貝幣仍在流通,只是遠不及漢五銖錢使用範圍廣泛而已。

羅裏囉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要告訴大家——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貝幣大行其道的歷史時期。

正因爲貝稀少、才具備了貨幣的功能。就連孔子在開館授徒的時候,他的三千弟子也拿不出貝幣來做學費,無奈之下,孔夫子只得自嘲道:“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沒有貝幣,孔夫子只好退而求其次,勉爲其難的收取一些肉乾了。

就像顏回那樣的學生,他的全部家當也不值幾個貝幣,向他要肉乾等於是逼他上吊,孔子收他做弟子應該是免費的。當然,並不是所有弟子願意和顏回一樣甘守清貧度日,也有學習子貢長袖善舞的。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回到千年以前真的是這樣嗎? 第4張

爲此,孔子在《周易》卦辭中語重心長的告誡他的弟子“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想要得到貝幣,必須得到有水的西南方去尋找,跑到乾旱少雨的東北去找貝殼,豈不是緣木求魚?

當然,孔子說的西南、東北並非現在的方位,不過,想到東北投資的資本家需要慎之又慎,否則很容易“喪朋”的喲。

孔子之後的許多學者,過度解讀《周易》,洋洋灑灑的將“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八字,做出數十萬字的文章,孔夫子見了也得自愧不如。

那麼孔夫子爲什麼會發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喟嘆呢?

大家都知道,孔夫子生時寂寞,身後鬧熱,他的一生始終都是在爲實踐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奮鬥,只可惜他的那一套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沒有什麼市場,老人家不得不顛沛流離於諸侯國之間,不是在前往遊說的途中,就是在苦口婆心的遊說諸侯。

孔夫子的執著令人淚目,爲了尋找機會,甚至不得不自毀清譽往見風評不佳的南子,以至引來子路誤會,孔夫子爲自證清白,居然詛咒發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夫子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不假,但他是人不是神,他也有普通人的煩惱,他也得柴米油鹽的過日子。

他並不是那種滿口仁義道德,只知道批評說教,卻不懂生活的人。爲了實現人生理想可以三月不知肉味,也懂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

既然是政治家,就得不諱言錢,最大的政治就是民生,倘若孔夫子沒有錢,飯也吃不飽,衣不蔽體,又哪來的精力四處奔波推銷自己的政治理念呢?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回到千年以前真的是這樣嗎? 第5張

孔夫子一生困窘,厄於陳、蔡之間,與弟子斷炊數日,餓的頭暈眼花,就差殺了他拉車的瘦馬充飢之時,突然“有‘朋’自遠方來”,當然是喜出望外了。這時候如果突然來個朋友,大家只能餓着肚子、大眼瞪小眼的“話療”,又有什麼開心的呢?

人在最需要接濟的時候,什麼最重要,什麼可以解決問題,自然是萬惡的“朋”了。

孔夫子的一生是寂寞的,他一直都希望得到諸侯的信任,旁人的理解與尊重。

他哪裏有什麼朋友?又有哪個人配做他的朋友?

數千年來,孔子都是帥到沒朋友的,他就是一隻喪家犬!

可悲的是事與願違,需要的時候,孔夫子就有吃不完的冷豬頭肉,不需要的時候,他就是居心險惡者的鵠的。

或者,會有人說,《論語》中曾子曾經曰過: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回到千年以前真的是這樣嗎? 第6張

曾子說的“與朋友交”,明顯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之義了。

大家大概忽略了《論語》一書的成書不是一時的事實,曾子是不是說過這樣的話,或者乾脆就是後人杜撰的自說自話,沒有人能講明白。

這話即便是曾子真的說過,“三省吾身”講的真的是“忠”、“信”、“恕”,但也不能忽視這一句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很顯然,“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的話,孔夫子根本就沒有講過,“朋友”一詞,大概是出自後世的演繹。孔子是個俗人,他只認得“朋”,帥到沒“友”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