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野望》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翻譯呢?

《野望》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翻譯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野望

杜甫 〔唐代〕

清秋望不極,迢遰起曾陰。

遠水兼天淨,孤城隱霧深。

葉稀風更落,山迥日初沉。

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

譯文

《野望》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翻譯呢?

秋天一眼望去清曠無極,遙遠的陰雲重重疊疊。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淨,孤城外雲霧繚繞。

稀疏的樹葉在秋風中更快脫落,夕陽剛剛沉入高遠的山。

孤獨的白鶴爲何回的這麼晚?要知道黃昏時烏鴉早已宿滿林。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於邊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寫望中所見之景物

“清秋望不極”是總寫清秋時節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曠無極,這就很好的表現“遠水天淨”。

《野望》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翻譯呢? 第2張

接下來“迢遰起曾陰”句是寫景。寫雲,雲是如何,是遙遠的,重疊的。如此的雲就表現了此時的天氣是不錯的。然後從雲寫到水,從水寫到城,雖仍是遠景但逼近了一些。

“遠水兼天淨,孤城隱霧深。”句則是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淨,孤城外,霧氣繚繞。這樣一寫,就由首聯的不錯天氣轉進了一些悲涼的氣氛。

但作者不僅寫這麼一點點悲涼。“葉稀風更落”,就是“風起,葉稀更落”,由頷聯轉向近景,並深入的畫出了悲涼,第六句寫落日,再變成了遠景:夕陽剛剛沉入高遠的山。這裏,秋天的涼意更有力量的射出。

最後一聯“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獨的鶴,爲何歸晚?那些昏鴉早已宿滿了樹林。結合作者當時的境況不難發現,當時的作者已無落足之地,安史叛軍攻陷洛陽,本欲前往洛陽的杜甫被迫退回秦、華,有家不能回,一種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見到孤鶴(作者自喻)晚歸,便認爲是昏鴉(安史叛軍)佔據了樹林。

這首詩自上而下無不表現出秋天的悲涼,而作者內心更深層的悲涼正是安史之亂所造成的,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亂對國家與人民帶來的災難

創作背景

這首詩云“遠水孤城”,當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