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蕩寇志第一百四十回(下):辟邪巷麗卿悟道,資政殿嵇仲安邦

蕩寇志第一百四十回(下):辟邪巷麗卿悟道,資政殿嵇仲安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蕩寇志》是清代作家俞萬春創作的白話長篇英雄傳奇小說,此書草創於道光六年(1826年),寫成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是對明代小說《水滸傳》的續寫,又稱《結水滸全傳》或《結水滸傳》。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此書塑造了法術高強的陳希真、陳麗卿父女及雲龍彪、劉慧娘等智勇雙全、全忠全孝的形象,讓他們去輔佐張叔夜圍巢梁山,把一百單八將盡數擒拿殺光,其剝去也永世不得翻身,體現了“尊王滅寇”的宗旨。

第一百四十回(下) 辟邪巷麗卿悟道 資政殿嵇仲安邦

蕩寇志第一百四十回(下):辟邪巷麗卿悟道,資政殿嵇仲安邦

過了幾日,希真上表再三乞體歸山。天子留他不住,只得問道:“卿要入何山?”希真道:“嵩山。”天子道:“乃祖陳希夷先生華山成道,你卻爲何愛嵩山?”希真道:“嵩山近帝都。”天子嘆息不已,遂傳旨飭令該處地方官,擇嵩山吉地,建造一座忠清觀,送希真到彼修煉。希真謝恩,就天子前繳了輔國大將軍、魯國公的印信。次日,祝永清、陳麗卿亦上表乞休,隨希真去。天子不悅道:“陳希真有言在先,朕已應許。祝永清年正富強,正當報效,何得亦要退閒?朝臣都如此效尤,成何體統!”傳旨申斥。永清不敢再奏。麗卿又上表奏道:“臣妾系女流,戰陣之外,一無所長,叨沐聖恩,過分逾格。今臣妾父希真老而無子,臣妾不親侍朝夕,實爲魂夢難安。臣妾夫祝永清,哀臣妾之請,亦無異言。伏望天慈,聽許烏私。設或天威有事四夷,臣妾犬馬餘生,報效有日,臨表涕泣。”天子念其誠悃,竟批准了。

希真、麗卿都入宮謝恩辭駕,轉來收擡行裝。祝永清嘆道:“泰山與卿姐都脫離塵俗而去,惟有我無此福緣。”希真道:“非然也。官家如此倚任於你,你豈可負恩?雖要出世修道,也不可乖背輪常大義。如今你已受真傳,只須刻刻不忘,先將煉己工夫做起來,因緣到了,自有脫離之日。”永清領諾。

次日,希真、麗卿都束裝起行,天子命衆公卿祖餞。那麗卿已改道始打扮。衆人都道他們年少夫妻,不知怎樣分別,那知全然無事,都喜笑顏開。此時郊外一片熱鬧,自不必說。衆人送別回去,獨天彪父子又送他們父女一程,到了地頭,各自分別。天彪領了雲龍回去。

後來雲天彪匡輔天朝三十餘年,治績昭彰,享壽八十四年而終。史館中名臣、儒林兩傳,均載其名。雲龍從父闡揚儒教,亦名列儒林。祝永清勤王事四十餘年,告老退歸,隱入浙江西湖韜光山,修養丹道,終成正果。

話中單表陳希真同女兒陳麗卿辭朝起行,身邊隨從只有一個尉遲大娘。其桂花、佛手、玫瑰、薄荷四個丫環,在京中伏侍永清,都不同行。當時兩主一僕,取路嵩山。所過州縣一切迎送禮儀,不必細表。不日到了嵩山,只見那所敕建的忠清觀,已在那裏並工-造,希真、麗卿且在就近道觀中暫住了。

不一月,忠清觀告成,希真與麗卿進去。只見三間三清正殿,兩帶遊廊,進去三間精舍,兩座廂房,後面一所小園,一副廚竈。基址不大,卻裝摺得十分精雅,都是地方官遵旨幹辦的。希真嘆道:“天恩深重如此,真無可報答也。”地方官送希真父女進了觀,又撥二名道童來觀服侍,縣官回去。希真自與麗卿在現安息,道童擔水挑柴,尉遲大娘料理廚竈,青山綠水之間,別具幽閉逸趣。希真在觀內,日日修煉內丹,根基既固,傳授又真,精進勇猛,十月之久,大周天火候已全。麗卿親受指示,路程早已熟悉,且只修習些築基工夫,有時出觀外觀玩山景,蒼松雲樹間,逍遙閒遊。端的是白雲深處隔斷紅塵,一切擾累摒除淨盡,心境安閒,工夫自然純熟。希真見他如此用功,也甚歡喜。

光陰迅速,倏已三年,希真早已功成行滿,便對麗卿道:“我明日將去也。”麗卿道:“爹爹到那裏去?”希真道:“我去廬山訪本師張真人去。”麗卿道:“爹爹去了幾時再來?”希真道:“我來則決定來,到則實不到。”麗卿吃了一驚,恍然大悟。希真便攜了書劍,離了忠清觀,飄然而去,從此杳無消息

且說陳麗卿自送他父親希真去後,不上半年,便遣去了那兩個道重,也辭別了忠清觀,攜帶尉遲大娘,到天柱峯下,築一茅庵隱居。除侍僕尉遲大娘外,只有煙霞作伴,猿鶴爲鄰。先是嵩山南首有一離宮潭,潭內有條赤龍作怪,時常出現,傷人性命。希真在時,麗卿曾請希真用法斬除了他。希真默觀因緣,知此龍鬚女兒來驅除,所以自己不動手。及至去廬山時,將都-大法、乾元寶鏡、大周天火符,盡傳授了女兒。那麗卿又費了許多苦功,祭煉了那口青-寶劍,方纔到那離宮潭,運飛劍斬了赤龍,除了一方大害。衆百姓感激,都稱他爲救苦真人,到忠清現里布施供奉,絡繹不絕。麗卿恐累了道心,故此避居天柱峯下,一意修持,遂圓滿大周天火候,聖胎已成,嬰兒已能出現。他卻把細,不敢遠行,只在草菴前後演習,行那三年侞哺,以待陽神堅固,忽被人蹤跡到來。

蕩寇志第一百四十回(下):辟邪巷麗卿悟道,資政殿嵇仲安邦 第2張

原來天柱峯有一條小徑,兩邊藤蘿峭石,雲路灣環,接到一座溪橋。這日尉遲大娘出來臨溪汲水,忽見一老婦人在溪邊,一面哭一面尋覓物事。尉遲大娘認識是忠清觀的舊施主,正欲閃避,已吃那老婦人猛回頭看見,急忙拖定了,問麗卿去處。尉遲大娘不會說謊,便老實說出來。那老婦人只道而卿仙去,忽聞得他還在山中,喜出望外,便隨着尉遲大娘,直到天柱峯下草菴裏來。一見麗卿,跪下磕頭無數,放聲大哭,口裏只叫:“活菩薩救救!”麗卿忙問甚事,那老婦人帶哭帶說道:“活菩薩還在這裏,求活菩薩慈悲救救!”麗卿道:“端的甚事?”老婦人道:“老身年紀七十,只有一個孫子,只他一脈相傳。如今患病要死,起課的說要到這裏溪邊來,尋株九死還魂草,方好救命,如今又沒處尋。可憐那些醫士先生,都說大命只有三日了,求活菩薩救救!”麗卿道:“阿呀,老奶奶錯了,我又不會醫病的。”那老婦人只哭着磕頭,口裏不住的菩薩救救,師父救救。麗卿老大不忍,卻又沒擺佈處,便叫:“老奶奶,你且起來。”便想到都-大法本有咒水治病之法,只是不曾見父親用過,自己又不曾試驗。想來卻只有這條路,便對那老婦人道:“我救便有一法救你,如果靈了,卻不許外面聲張。”老婦人聽了,歡喜非常,磕頭不迭。麗卿便叫尉遲大娘取碗淨水來,念動真言,噓了生氣,着老婦人持去。次日,那老婦人歡天喜地的進來,叩頭拜謝。原來孫子竟忽然全愈了。麗卿也代爲歡喜。

不料此事一傳兩,兩傳三,哄傳開去。不消數日,那班鄉民,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齊哄到天柱峯來。張家求保福,李家求保壽,把一所清淨茅庵,忽變作香火神廟。麗卿嘆道:“我此刻還未到普濟衆生的分位,如何在這裏與他們打混?萬一自己真性把握不定,忽然失足,悔之晚矣。”當下且任衆人兜纏了幾日。

這日,那溪橋東村有一富戶,爲其亡父設醮迫薦,想到麗卿是個真修成道的人,所念的經卷,必然有益,便來求麗卿念些經咒。麗卿應許了,又道:“難得你們這般敬重我,我明日親自來一遭。”那富戶喜出望外,口裏說道:“要屈動師父親身勞駕,實在罪罷,如何敢當?”麗卿道:“這有何妨。”富戶拜謝而去。麗卿對尉遲大娘道:“我壽限已終,明日黎明我要去也。你可去通知溪橋西村那些施主,好教他們來安殮我。我無可保佑他們,如今與你一顆丹丸,你可投在溪澗中,教他們飲了這溪水,都去病延年。”說罷,便取出一顆丹丸付與尉遲大娘,教他出去報信。尉遲大娘聽罷,大爲驚訝,一面接了丹丸,一面問道:“姑娘方纔說明日要親自到東村去,怎麼又教我西村去報這個信?”麗卿道:“你休要問我,我明日決定要去也。”尉遲大娘道:“姑娘還是真話,還是假話?”麗卿道:“我說什麼假話!”尉遲大娘聽得麗卿認真要死,止不住淚如泉涌。麗卿道:“你何必如此,你服侍我多年,情分深重,我教你一個養形法兒。你回東京去盡心修煉,倘能道心堅勇,可以證個小果。若只不過泛常修習,亦可壽登百歲,盡終天年。”尉遲大娘跪下聽教。麗卿細細教了他一番。尉遲大娘叩謝了,當時走出溪橋,將那丹丸投入水中,便取路到西村去。到得西村,天已薄暮。尉遲大娘左一家右一家的去報得來,早已掌燈。尉遲大娘回去不得,就歇在鄉村。

次日,西村人家一大羣男婦,隨着尉遲大娘到天柱峯茅庵來,只見茅庵門只是虛掩着。衆人推進去,直進後楹,只見麗卿換了新衣服,枕着右脅,臥在牀上,面色如生。衆人看了,都疑惑起來,走近前去一看,早已氣息全無,渾身冰冷了。尉遲大娘放聲大哭,衆人中有幾個老婦人也哭起來。有一半人都駭異嗟嘆,便商議市棺盛殮,茅庵中亂哄哄的忙了一日。到了傍晚,已將麗卿屍身完殮入棺,尉遲大娘哭拜了。衆人都個個叩拜訖,各自回去。只留着兩三個人,同尉遲大娘伴靈。

到了次日,尉遲大娘對衆人道:“東村人家也須得報信與他。”衆人稱是。尉遲大娘便去東村,先到那富戶家裏報信。那富戶聽了駭然道:“奇了,他昨日親到我家來誦了七卷清淨經,又用了午齋,午後還往各處一轉,方纔去的。怎麼說清晨就死了?”尉遲大娘聽了也自駭然,道:“奇了,昨日靈靈清清送他入棺,西村人都在那裏送殮,敢道是做夢不成?”登時一村人哄集攏來,都道:“昨日午後尚兀自看見他的,怎麼說清晨已死?”個個不相信,便一齊奔到天柱峯茅庵裏去,只見西村人已都在那裏跪拜祭獻。兩村人相見,各道緣故,互相詫異。西村中有幾個不相信的說道:“怕他是假死不成?”東村人道:“我們敢是說謊不成?”兩邊爭執了片時,便道:“我們且開棺來看一看。”大家都說有理,便啓棺一看。只見衣衫宛然,並無屍骨。大衆驚異,以爲成仙成佛,議論紛紛,便去縣裏報信。縣官據實上詳,轉奏朝廷。天子、諸臣一番嘆息,遙加封號,都不必細表。

蕩寇志第一百四十回(下):辟邪巷麗卿悟道,資政殿嵇仲安邦 第3張

只說當時東西兩村人,共將麗卿衣服入棺,封好,安葬了。又將那座草菴地址,改造了一座觀院,供奉麗卿神像,香火不絕。尉遲大娘不願入京,便就終老觀內。後來兩村人家都個個壽考,無八十以內之人,皆由飲麗卿神丹靈泉所致也。看官,陳麗卿一生事蹟交代已畢。若務要追究仙蹟,且待《蕩寇志》完了,再看百年後結子。

且說張叔夜自平滅梁山之後,位晉三公,秩隆太傅,天子十分隆重。一日,聖駕御資政殿,特謂張叔夜道:“朕藐躬涼德,賴爾等臣工,匡扶不逮。前次梁山盜起,橫擾有年,幸卿等爲朕分勞,掃除匪跡。但子孫坐享承平,積久須防生玩。況高俅、童貫、蔡京等在朝日久,難保無引進餘流,倘後日故智復萌,豈非貽患。趁此整飭之時,賢卿尚須籌劃萬全,俾國家景運常新,蒼生永奠。”叔夜奏道:“臣才本疏庸,性兼拙滯,荷蒙聖上優容,寵加拔擢,清夜自思,愧無報稱。前次梁山弭患,實賴該武臣雲天彪、陳希真等勇敢有爲,該地方官徐槐首先拔幟。臣叨陛下洪福,隨衆成功,濫邀賞賚。今蒙聖諭,籌及萬年,仰見睿鑑洪深,無微不燭。臣世蒙寵渥,敢不竭盡-忱。伏思君者,民之歸也;民者,國之本也。觀民心之歸化,由君德之建元。陛下天縱聖明,勵精求治,私暱不幹政柄,則朝廷無幸位之臣;玩好不擾聰明,則左右絕夤緣之路;本慈祥以總庶獄,則囹圄之冤抑無聞;尚明察以簡羣僚,則朝野之賢能競進。此誠夙夜宥密,以爲億萬年丕丕基也。一人建極於上,則庶尹承流於下。仰承聖德,共肅官箴:勿以昇平久享,而學校視爲具文;勿以寇患久安,而躁演漸成虛務;勿謂國課宜充,而頻謀加賦;勿謂下民易虐,而苛弊煩刑。凡百臣工,各勤職守,率真辦事。如有貪酷疏茸之官,責令該上司立時斥革。大員互相參劾,不得稍詢私情,亦不得藉詞滋累。所貴責成各宰臣遞相查考,振刷精神,毋自暴棄。至於保甲之法,弭盜之方,各宜率由舊章,認真辦理。應請聖上申諭中外,即以梁山事務爲前鑑:爲武員者,當以雲天彪、陳希真爲式;爲地方官者,當以徐槐爲式。其或藐視曉諭,仍前-茸,立於重懲。臣鄙俚妄議,伏乞聖裁。”天子聞奏大悅,道:“卿言實爲國家攸賴,速着京外各地方遍行示諭,實力遵行。”叔夜謝恩退出。不數月,內外頒詔,聲震海隅,共見聖君、賢相郅治無爲,從此百姓安居,萬民樂業,恭承天命,永享太平。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