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論衡》創作於什麼時候?對後世有哪些影響?

《論衡》創作於什麼時候?對後世有哪些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論衡》的作者王充(27~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縣)人,是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是一個博通古今、才識不羣的著名學者。

王充出身於“細族孤門”,自幼刻苦好學,聰穎過人。青年時到京師洛陽上太學,曾一度受學於名儒班彪,打下了牢固的學問根底。從洛陽遊學回鄉後,教過書,曾在縣、郡、州里做過幾任小官,因與上級不合,屢次被迫離職。他終生潦倒,但“居貧苦而志不倦”,刻苦寫作著書,與讖緯神學進行了鬥爭。

《論衡》創作於什麼時候?對後世有哪些影響?

在王充所處的東漢前期,是一個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已經過去,新的農民起義尚未到來的相對和平時期,生產得到了一定發展,自然科學有了較大進步,階級鬥爭主要表現形式是思想鬥爭。在漢武帝把儒學定爲一尊以後,儒家的經學成爲漢代的官方哲學。經學的基本特徵是宣揚混雜着大量鬼神迷信和神祕化的陰陽五行說的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董仲舒就是鼓吹這種唯心主義神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神,把萬事萬物說成是“天”有意志地創造和安排。人如果順從天意,“天”就降福;否則就降禍、“譴告”。到了東漢,統治者爲了粉飾太平,強化思想統治,在思想領域大力宣揚讖緯神學,對人民進行精神麻醉,使讖緯神學及各種迷信的烏煙瘴氣籠罩了整個思想界,成爲居於統治地位的正宗神學。一些無神論者對此進行了鬥爭,鬥爭的中心是天人關係問題,焦點是“天”究竟有沒有目的和意志的問題。在此形勢下,王充沿着司馬遷、揚雄、桓譚等人的唯物主義路線,舉起了“疾虛妄”(《佚文》)的旗幟,對漢代唯心主義神學展開了全面的批判,寫出了《論衡》這樣戰鬥性很強的唯物主義哲學鉅著。其理論貢獻最突出的是他繼承了先秦以來的“精氣說”,創造性地提出了唯物主義的元氣自然論學說。

《論衡》創作於什麼時候?對後世有哪些影響? 第2張

《論衡》共84篇。這裏選的《自然》篇是《論衡》中在哲學方面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一篇,掌握了這一篇的思想,就掌握了王充哲學的核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