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有關於王充的軼事及評價有哪些 他對後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有關於王充的軼事及評價有哪些 他對後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物評價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攻之者衆,而好之者終不絕。

章太炎: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於今,亦鮮有能逮之者也。

胡適:中國的思想若不經過這一番破壞的批評,決不能有漢末與魏晉的大解放。王充哲學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轉機。他不但在破壞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掃除西漢的烏煙瘴氣,替東漢以後的思想打開一條大路;並且在建設的方面,提倡自然主義,恢復西漢初期的道家哲學,替後來魏晉的自然派哲學打下一個偉大的新基礎。(《王充的論衡》)

後世影響

王充是東漢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整個東漢二百年間,稱得上思想家的,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長統。

有關於王充的軼事及評價有哪些 他對後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王符(公元85—162年),字節信,著有《潛夫論》,對東漢前期各種社會病端進了抨擊,其議論愷切明理,溫柔敦厚;

仲長統(公元180年—220年),字公理,著有《昌言》,對東漢後期的社會百病進行了剖析,其見解危言峻發,振聾發聵。

王充則著《論衡》一書,對當時社會的許多學術問題,特別是社會的頹風陋俗進行了鍼砭,許多觀點鞭辟入裏,石破天驚。《論衡》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就物理學來說,王充對運動、力、熱、靜電、磁、雷電、聲等現象都有觀察,書中記載了他的觀點。他還解釋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王充把人的發聲,比喻爲魚引起水的波動;把聲的傳播,比喻爲水波的傳播。他的看法與我們今天聲學的結論是一致的:聲是物體振動產生的,聲要靠一定的物質來傳播。歐洲人波義耳認識到空氣是傳播聲音的媒介,是17世紀的事,比王充晚1600年。

范曄《後漢書》將三人立爲合傳,後世學者更譽之爲“漢世三傑”。三家中,王充的年輩最長,著作最早,在許多觀點上,王充對後二家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王充是三家中最傑出,也最有影響的思想家。

但是由於王充在書中對傳統的儒學,特別是漢代經學,進行了論難,有時甚至懷疑古經,上問孔孟,著有《儒增》《書虛》《問孔》《刺孟》等專篇,公然向神聖的經典挑戰,向孔孟聖賢發難,這就有犯天下之大不韙,因而被視爲名教之罪人。清乾隆皇帝御批:王充“刺孟而問孔”,“已有非聖無法之誅!”其他學人雖然不能治其“非聖無法”之罪,但也多揮毫濡翰,口誅筆伐。素以危言危行著稱的大史學家劉知幾,因《論衡》書中記載了王充父祖橫行鄉里的不光彩行徑,不合乎子爲父隱的綱常名教,說王充“實三千之罪人”!章學誠亦對王充非難儒學的作法,對他的儒家身份提出了質疑。

有關於王充的軼事及評價有哪些 他對後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2張

自《隋書·經籍志》以下,歷代目錄書都將王充《論衡》列入無所宗師的“雜家”類。近代經學大師劉師培又說王充是“南方墨者之支派”。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在中國學壇上又曾有人說王充是儒家的反對派,是反孔的急先鋒……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自然我們今天不必爲這些帶有濃厚政治偏見的褒貶,去爲古人的恩恩怨怨糾纏不休,但是,從學術的角度看,我們認爲不能僅憑“問孔、刺孟、非儒”這些表面現象就斷定他的學術派別,而應視其所問、所刺、所非的具體內容。根據王充的整體思想來分析定性,筆者認爲:綜觀王充的一生言行,他不僅是一位儒者,而且是一位博學的奇儒。

梁啓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稱:“王充《論衡》實漢代批評哲學第一奇書。”黃侃在《漢唐玄學論》一文中說:“東漢作者,斷推王充。《論衡》之作,取鬼神、陰陽及凡虛言、讕語,摧毀無餘。自西京而降,至此時而有此作,正如久行荊棘,忽得康衢,歡忭寧有量耶”(《黃侃論學雜著》)?由此可見王充與《論衡》在近現代學者心目中的地位。

近年筆者有《論衡詞典》編撰之役,在選擇底本、蒐集資料中發現:第一,近現代學者眼中如此重要之書,在整個有清一代,竟無像樣的版本。第二,校注成果寥寥,竟無有一部完整的校注本。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史、子、集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大都經過了清代學者的校注整理,不少重要典籍甚至有多個校注本問世,《論衡》一書卻幾乎無人問津,沒有一部新的校注本出現。筆者心中遂生一疑團:清代學者心目中的王充與《論衡》和今人一樣嗎?如果一樣,那麼他們爲何對《論衡》如此冷漠,既不刊刻又不整理?是偶爾疏忽還是另有原因?

原來,清代學者心目中的王充與《論衡》,和現代學者大不相同。在清代學者眼裏,王充實在是一個不孝之人。

王充的不孝,首先表現在自述父祖的劣跡。王充介紹自己的家世時說:“世祖勇任氣,卒鹹不揆於人。

有關於王充的軼事及評價有哪些 他對後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3張

歲凶,橫道傷殺,怨仇衆多。會世擾亂,恐爲怨仇所擒,祖父泛舉家擔載,就安會稽,留錢唐縣,以賈販爲事。生子二人,長曰蒙,少曰誦。誦即充父。祖世任氣,至蒙、誦滋甚,故蒙、誦在錢唐,勇勢凌人。末復與豪家丁伯等結怨,故舉家徙處上虞。”通過王充的記述,我們可以看出,王充的祖上,連續數輩,橫行鄉里,仗勢欺人,時常犯有命案,結怨甚多,因擔心仇家報復,不得不數度遷徙,可謂是違法亂紀的惡霸。以我們今人的眼光看來,王充的作法可以說是不避家醜、實事求是。但在“臣爲君諱、子爲父諱”的封建社會裏,被視爲是一種不孝之舉,便不足爲奇了。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在《潛研堂文集·跋〈論衡〉》中批評王充的罪過之一,便是“《自紀》之作,訾毀先人。”其實早在唐代,史學家劉知己在《史通·序傳》中就已指出:“王充《論衡》之《自紀》也,述其父祖不肖,爲州閭所鄙……夫自敘而言家世,固當以揚名顯親爲主,苟無其人,闕之可也。”王充之所以毫不忌諱地言其父祖的劣跡並不奇怪,因爲從王充的思想深處來看,孝的意識十分淡薄。人們之所以會形成孝的觀念,主要是出於對父母生育之恩的感激。在王充看來,父母生兒育女,完全是性慾衝動的結果。他在《論衡·物勢篇》中說:“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子,情慾動而合,合而生子矣。”王充所言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把父母生子完全看作是爲了滿足性慾的要求而非有意識的行爲,便很難產生出孝的觀念,因而其有詆譭父祖的言論,也就不難理解了。

王充的不孝,最被人所詬病者在於揚己抑祖。他在《自紀篇》中一方面貶毀祖輩,另一方面極力標榜自己,說自己自小便與衆不同,仁義聽話,恭敬有禮,“父未嘗笞,母未嘗非,閭里未嘗讓,”喜歡學習,成績突出。成年之後,更是品德高尚,淡薄名利,“常言人長,希言人短”,“得官不欣,失位不恨。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爲人清重,”“性恬澹,不貪富貴”,簡直完美無瑕,無可挑剔,與其劣跡斑斑的祖上,形成了鮮明對比。儘管如此,王充卑微的出身,祖上不光彩的形象,始終是他一塊難以消除的心病。於是他便從歷史上尋找證據,來說明父祖不好,並不影響後人成才,以此洗刷自己。他《自紀篇》中說:“母驪犢騂,無害犧牲;祖濁裔清,不%奇人。鯀惡禹聖,叟頑舜神;顏路庸固,回傑超倫;孔、墨祖愚,丘、翟聖賢。”清代著名學者惠棟,在“母驪犢騂,無害犧牲;祖濁裔清,不%奇人”之後加批語云:“自譽而毀其先,非人也”(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六“王充”條針對這段文字說:“蓋自居於聖賢而訾毀其親,可謂有文無行,名教之罪人也。”《四庫全書總目》亦云:“至於述其祖父頑很,以自表所長,傎亦甚焉。”可見,無論是官方,還是清代學者個人,都認爲王充是一個毀祖譽己的小人和破壞名教的千古罪人。在“天下之事孝爲上”、孝“爲萬事之綱紀”的觀念佔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裏,誰願意整理、刻印一個不孝之子的著作呢?知道了這一點,清代學者不刊刻、不校注《論衡》,便很容易理解了。

有關於王充的軼事及評價有哪些 他對後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第4張

軼事典故

市肆博覽

(王)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衆流百家之言。後歸鄉里,屏居教授。

翻譯:

王充少年時父親早亡,家鄉人都稱讚他對母親很孝敬。後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拜扶風班彪爲師。他愛好廣泛,瀏覽羣書而不拘泥於某些段落和句子。由於家裏窮沒有書,王充就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因而廣泛地通曉了衆多流派的學說。後來回到家鄉,退居在家教書。

史書記載

《後漢書·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衆流百家之言。後歸鄉里,屏居教授。仕郡爲功曹,以數諫爭不合去。

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爲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弔之禮,戶牖牆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

刺史董勤闢爲從事,轉治中,自免還家。友人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肅宗特詔公車徵,病不行。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養性書》十六篇,裁節嗜慾,頤神自守。永元中,病卒於家。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