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唐代文學家、散文家柳宗元:《捕蛇者說》原文及作品賞析

唐代文學家、散文家柳宗元:《捕蛇者說》原文及作品賞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 唐代文學家、散文家柳宗元《捕蛇者說》原文賞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文學賞析

揭露現實

《捕蛇者說》揭露了當時“賦斂之毒有甚於蛇毒”的社會現實。文章由異蛇引出異事,由異事導出異理,即由蛇、徵蛇、捕蛇、捕蛇人、捕蛇者說依次刻畫描寫,以蛇毒與賦斂之毒相對舉而成文。

敘事開篇,因事而感,因感而議。全文先事後理、因前果後,處處設比,文風委婉曲折,波瀾縱橫,脈絡清晰,層層遞進。

唐代文學家、散文家柳宗元:《捕蛇者說》原文及作品賞析

內容索引

內容結構上,作者以“蛇”爲線索,步步深入地展開文字。全文以蛇開篇,至蛇收束,其中按照產蛇、募蛇、捕蛇,到捕蛇者、捕蛇者說的順序步步遞進,最後得出結論。雖然題爲“捕蛇者說”,卻不徑從蔣氏敘起,而從“永州之野產異蛇”下筆。

筆鋒奇異

寫蛇,飾之以“異”,使人醒目動心,便於爲下文決口導流。寫蛇之“異”,由外及內,從形到質。寫性之異,一爲有劇毒:“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盡死”、“無御”極言蛇毒之烈。一爲大利:可以去毒療瘡治病。

寫性異,分出相對立的大毒大利兩支,再以“賦”將這兩支紐結起來。因有大利,纔會造成“太醫以王命聚之”。蛇能治病,爲醫家所重,爲太醫所重,更見其功效之大。

正因爲被皇家的醫官重視,纔會“以王命聚之”。“王命聚之”,不僅說明蛇有大用,也反映了蛇有劇毒,一般地求之不得,買之不能,非以最高權力的“王命”不可。

可是,雖令出於帝王,也不過“歲賦其二”,仍然不容易得到,這更顯示了人們害怕毒蛇的程度。正因爲皇家既要蛇,又不易得到蛇,才迫使官府採取“當其租入”的辦法。

租,是王室賴以活命之本;蛇,乃王室藉以保命之物。納租,屬於王事;徵蛇,出於王命。由於蛇和租在王家的利益上一致,這纔出現了“當其租入”的措施,將兩種本來毫不相關的事物聯結起來。這一聯結,也就爲永州人冒死捕蛇埋上了伏線,爲將蛇毒與賦毒比較立下了伏筆。

寫作藝術

由異蛇引出異事,由異事導出異理——由蛇寫到捕蛇,由捕蛇者寫到捕蛇者說,先事後理,因前果後,脈絡清晰,層層遞進。作者以“蛇毒”爲陪襯,通過反覆對比揭示主題。

作者在藝術手法上善用襯托與對比以突出重點;表達方式以敘事爲主,輔以議論點明中心,以抒情強化感染力。

寫作梗概

第一部分即是第一自然段,重點突出了永州之蛇的特點。

開頭至“無御之者”,極力刻畫出蛇的毒性異常,令人聞之色變。接下來至“殺三蟲”寫出了蛇的功用異常。而這也是造成永州捕蛇者命運悲劇的重要原因:封建統治者徵集異蛇,每年徵收兩次,可以抵消應繳納的租稅。

唐代文學家、散文家柳宗元:《捕蛇者說》原文及作品賞析 第2張

作者僅用“爭奔走”三個字,就寫出了永州百姓爭先恐後、冒死捕蛇的情形。百姓懼怕原因即繁重的賦役。文章開篇即寫毒蛇之害以襯托重賦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賦,蔣氏之祖、父死在這上頭,而蔣氏卻甘願幹此差事,襯托出“賦斂之毒有甚於蛇毒”。

第二部分從“有蔣氏者”到“又安敢毒邪”,是寫捕蛇者自述悲慘遭遇,筆法曲折。是全文的重心。

先說蔣氏“專其利三世矣”,但這是以他祖父、父親的死於非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爲代價的,不能不說是一大諷刺。既然這樣,好心的作者準備幫他解決困境。

出人意料的是,蔣氏“大戚”,並“汪然出涕”,開始了沉痛的陳述。蔣氏的這番話大致有以下幾層意思:一是恢復他的賦役將會使他遭遇更大的不幸;二是蔣氏祖孫三代在這個地方居住長達六十年,親眼看到同村的人因爲繳納賦稅,背井離鄉乃至十室九空,而只有自己因爲捕蛇才得以僥倖生存下來;三是兇暴的官吏到鄉下催租逼稅時飛揚跋扈,到處叫囂,到處騷擾,弄得雞犬不寧;四是說自己願意一年當中冒兩次生命危險去換取其餘時間的安樂。

第三部分即文章結尾段,是議論和抒情的完美結合。作者聽完蔣氏的話後,深受震動。引用孔子的話可謂恰到好處,由“苛政猛於虎”類推出“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蛇毒乎”這一結論,並且用“蛇毒”襯托“賦毒”。“故爲之說,以俟乎觀人風者得焉”則是作者寫作此文的根本目的。

唐代文學家、散文家柳宗元:《捕蛇者說》原文及作品賞析 第3張

從中可看出作者的無奈:自己如今位卑權輕,無能爲力,只有寄希望於那些視察民風的封建官員。卒章顯志的同時也增強了文章情感上的感染力,讀來令人倍感憤懣。

蔣氏的這番話,繼續運用對比的手法:以他“以捕蛇獨存”和鄉親們“非死則徙”相對比;以他“弛然而臥”和鄉親們的驚恐相對比;以他“一歲之犯死者二”和鄉鄰“旦旦有是”相對比,說明捕蛇之不幸,確實“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文章從多角度進行對比,從各層面揭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死亡與生存的對比:文章以其鄉鄰60年來由於苛賦之迫而“非死則徙”的遭遇與蔣氏“以捕蛇獨存”的狀況作對比,觸目驚心地表明“賦斂之毒有甚於蛇毒”。鄉鄰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蔣氏“一歲之犯死者二焉”。諸多對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題。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