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成語“分道揚鑣”的來歷是什麼?原意又是什麼?

成語“分道揚鑣”的來歷是什麼?原意又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孝文帝時期北魏宗室中有一個人叫拓跋齊,後改名爲元齊,他頗富韜略,統兵有方,能征善戰,曾立下赫赫戰功

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才華出衆,能力超羣。孝文帝很賞識元志,任命他爲洛陽令,主掌洛陽地方政事。不久以後,孝文帝從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遷都到洛陽。這樣一來,洛陽地位陡升,貴爲一國之都,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元志的權勢自然也隨之增大,年紀輕輕的他漸生驕氣。

在洛陽,元志仗着自己官位重要,不把朝中那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放在眼裏。一天,元志外出遊玩,恰巧碰到一個叫李彪的官員乘坐馬車從對面飛馳而來。這個李彪也很不簡單,他字道國,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時已是御史中尉,官位比元志高出許多。

成語“分道揚鑣”的來歷是什麼?原意又是什麼?

按理說,官小的元志此時應該讓李彪先過去,可他偏不讓路,雙方由此僵持下來。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便當衆責問他爲何不肯讓路。元志卻說:“我是都城洛陽的長官,你不過是編入洛陽戶籍的一個住戶,哪有長官給轄下住戶讓路的?”

兩人互不相讓,爭執不下,於是他們決定到孝文帝那裏評理。一見到孝文帝,李彪先開口說他是御史中尉,官職比元志大多了,元志作爲一個地方官怎能同他對等,居然不肯讓道,真是豈有此理!元志也絲毫不退讓,說自己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裏,李彪也是自己轄下的住戶,應該是李彪給自己的屬地長官讓道纔是啊。

成語“分道揚鑣”的來歷是什麼?原意又是什麼? 第2張

寬厚的孝文帝聽了他們的話,覺得他們各有道理,於是便笑着給他們提出了分路而行的辦法,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覺得你們說的各有道理。我認爲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嗎?”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兩人聽了連連稱是。於是,元志和李彪就拿着尺子,對經常通行的道路進行了丈量,各取一半,從此各走各的道。此後,“分道揚鑣”一語便逐漸流傳開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