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成語“賞罰分明”有什麼歷史典故嗎?“賞罰分明”含義詳解

成語“賞罰分明”有什麼歷史典故嗎?“賞罰分明”含義詳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語“賞罰分明”有什麼歷史典故嗎?是什麼意思?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該賞的賞,該罰的罰。形容處理事情清楚明白。出自漢·王符《潛夫論·實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典故一

漢宣帝時期,渤海、膠東一帶盜賊十分猖獗,他們四處作惡。漢宣帝派大臣張敞前去治理,張敞向宣帝請求必須獎賞那些追捕盜賊有功人員,嚴懲盜賊。到任後,他賞罰分明,差吏們個個奮勇追捕,社會迅速恢復安定。

成語“賞罰分明”有什麼歷史典故嗎?“賞罰分明”含義詳解

春秋時期,晉文公打敗了衛國和曹國,以前逃難時所受的怨氣也消除了。趙衰提醒晉文化說:大丈夫有怨報怨,也別忘了有恩報恩哪!晉文公不是個忘恩負義之人,聽了趙衰的話說:當然!請問報誰的恩?趙衰回答:當初主公不是說過嗎?如果能回到晉國的話,必定報答僖大夫的恩情。晉文公着急地說:我看了曹國大夫的名單上怎麼沒有他呢?

經過調查,才知道僖負羈被革了職,現在住在北門,成爲一般老百姓了,晉文公立刻下令保護北門,說:不管是誰,只要侵犯了僖家的一草一木,就以死罪論處。

僖負羈是曹國人,曾救過晉文公的命,是晉文公的救命恩人。因此晉文公在攻下曹國時,爲了報答僖負羈的恩情,就向軍隊下令,不準侵擾僖負羈的家,如果有違反的人,就要處死刑。大將魏平和顛頡卻不服從命令,帶領軍隊包圍了僖負羈的家,並放火焚屋。魏平爬上屋頂,想把僖負羈拖出殺死。不料,梁木承受不了重量而塌陷,正好把魏平壓在下面,動彈不得,幸好顛頡及時趕到,才把他救了出來。

這件事被晉文公知道後,十分氣憤,決定依照命令處罰。大臣趙衰(趙國君王的先人)向文公請求:“他們倆人都替國君立下汗馬功勞,殺了不免可惜,還是讓他們戴罪立功吧!”晉文公說:“功是一回事,過又是一會事,賞罰必須分明,才能使軍士服從命令。”於是便下令,革去了魏平的官職,又將顛頡處死。從此以後,晉軍上下,都知道晉文公賞罰分明,再也不敢違令了。

典故二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闢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於是我知道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內臣謀求內援的緣故。”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讚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飢餓。

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不知道;於是我知道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說好話!”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於是臣僚們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爲天下最強盛的國家。

成語“賞罰分明”有什麼歷史典故嗎?“賞罰分明”含義詳解 第2張

出處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賞罰嚴明,治之材也。”《漢書·張敞傳》:“敞爲人敏疾,賞罰分明。”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