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如何理解成語“韋編三絕”?有什麼相關歷史典故嗎?

如何理解成語“韋編三絕”?有什麼相關歷史典故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解釋成語“韋編三絕”?有什麼典故?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 韋編三絕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釋】: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如何理解成語“韋編三絕”?有什麼相關歷史典故嗎?

【成語故事】: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爲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爲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爲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爲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如何理解成語“韋編三絕”?有什麼相關歷史典故嗎? 第2張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