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唐朝飲食文化中,爲何流行“合食制”?

唐朝飲食文化中,爲何流行“合食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華文明五千年,飲食文化也隨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呈現出極大特點,享有很高的聲譽。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朝作爲中國歷史上政治開明、經濟繁榮、對外開放程度高、民族間交流融合深入的時期,其飲食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出現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合食制”。

唐朝科舉制度盛行,門閥士族逐漸衰亡,平民階層慢慢興起;南北方民族大融合帶來飲食餐具的變化;經濟繁榮推動飲食製作精細化、多樣化;受統治階級的推崇,宴會盛行:這四個方面是唐朝“合食制”興起以及逐步取代“分食制”成爲流行的原因。

唐朝飲食文化中,爲何流行“合食制”?

古往今來,“衣食住行”是我們進行一切社會活動的必要前提。《禮記·禮運》中記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由此可知,中國古代先賢已經深刻認識到飲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所以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都提倡“民以食爲天”。

伴隨飲食所形成的一系列飲食文化,是經濟、社會、政治發展在文化上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體現,飲食文化本質上帶有時代性、民族性、歷史性的特點。

一、唐朝“合食制”所體現的文化特徵

伴隨着朝代的更迭、南北民族大融合、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方式的變化等,中國飲食文化越來越豐富,是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一直是以儒家文化爲主,講究禮法秩序、注重尊卑有序、重視親疏血緣,所以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都有形或無形受其影響。

禮儀制度和風俗習慣始於飲食,通過每個時期的飲食習慣可以瞭解時代背景下人們遵循的文化標準,以及賦予這文化標準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唐朝時期,飲食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着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的交流密切,新式高桌、椅子得到普及,一人一桌就餐的“分食制”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圍繞一桌、合食就餐的“合食制”開始出現並得到大力推廣。

“合食制”不講究一人一案,也不按照身份階層就坐就餐,其飲食氛圍隨和、熱鬧,注重多

人圍桌共坐。相比“分食制”而言,“合食制”就餐的餐具、桌椅更加統一,更注重就餐羣體近距離的接觸,可以達到交流情感的目的。

唐朝飲食文化中,爲何流行“合食制”? 第2張

“合食制”取代“分食制”,不僅是飲食方式的一次改變,而且還可以佐證唐朝社會政治開明、經濟繁榮。

隋唐以來,世家大族勢力衰落,科舉制度的建立使得社會各階級的流動更爲頻繁,平民階層也可以通過讀書、考試踏上政治仕途。以前嚴格按照一人一席一案,坐席要講席次,要按身份尊卑等級秩序依次而坐,不得錯亂。

嚴守禮法、分食而餐的文化觀念被打破。由於科舉制度的盛行,經濟繁榮帶動了飲食文化的發展。象徵團結、相對平等親切的“合食制”更符合唐朝開放、自由的社會風氣,更加順應不斷前進的歷史潮流。

二、“合食制”興起及流行原因

中國歷史上並非始終盛行“合食制”的飲食方式,唐朝以前的中國古代社會以一人一案、分餐而食的飲食方式爲主,唐朝時期出現了“合食制”,經過不斷髮展,於宋朝時期達到頂峯並流傳至今。

唐朝是“合食制”取代“分食制”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各方面發生了許多變化:政治上,階級固化被打破;經濟上,經濟發達,食物分配方式發生變化;社會文化上,民族融合、餐具升級、人情交往頻繁。所以,“合食制”這種更符合人們需要的飲食方式應運而生。

第一,閥士族衰落,“分食制”不合潮流。中國封建社會有着嚴格的等級制度,古代的飲食文化也從側面反映了這一點。在“分食制”中,統治階級規定了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羣體於不同時間段應該使用的飲食餐具、飲食方式,以此凸顯貴族階級和平民階級的身份、地位不同。

唐朝飲食文化中,爲何流行“合食制”? 第3張

隋唐時期的統治者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建立了以才能爲標準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這導致以門第身份佔據階級上層的門閥士族逐漸衰落,平民階層可通過自身努力實現階層跨越,社會各階層間的流動性增強。

在飲食上,注重等級觀念的“分食制”不符合時代潮流,逐漸被注重身份平等、追求自由平民化的“合食制”取代。“合食制”的出現也側面印證了唐朝處於開明、自由的政治背景下,所以統治階層纔會推崇弱化身份象徵、同座而食的“合食制”。

“合食制”符合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也更能彰顯中國老百姓的人情味與團結、關愛的文化。

第二,民族大融合帶來飲食餐具的變化。“合食制”能夠在唐朝流行起來,飲食工具的調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飲食餐具的更新換代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人們的飲食方式。“分食制”採用的是席地而坐、分食案就餐的方式,而“合食制”採用的是垂足而坐、聚集而食的方式。

飲食方式變化是因爲在唐朝建立前後,北方的遊牧民族逐漸遷入中原地區,其生活習俗、飲食文化以及生活工具區別於自周朝時期建立的傳統文化以及禮俗。

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自周朝時期建立的禮儀制度受到很大程度的衝擊,傳統禮儀裏的席地跪坐被垂足高坐所取代。南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得人們對食案和桌椅的功能性、便利性、舒適性進行了一番對比,中原地區傳統低矮傢俱和飲食餐具逐漸被北方遊牧地區更爲舒適、便捷的高足傢俱和多功能、多樣化的餐具、炊具所取代。

例如,胡牀、桌椅等傢俱取代了席子和食案,盛放食物和聚餐時所需的大量碗、杯、盤、樽、勺等工具也在民族大融合中得到發展。 這些傢俱和餐具的出現與普及對“合食制”的流行起到了推動作用,所以說在歷史發展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進行的交流與融合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

唐朝飲食文化中,爲何流行“合食制”? 第4張

第三,經濟繁榮使食物製作精細化、多樣化。“合食制”流行的客觀原因是唐朝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發展迅速,並且在與北方遊牧民族大融合過程中引進了衆多胡食,食物種類多樣化,炒、炸、燉、煮等多種烹飪方式創新。

烹飪方式多種多樣使得以往一人一案分食的方法不適合食物多樣、製作精細化的飲食文化,而“合食制”能將衆多食物集中放置,使衆人聚集,方便更好地享用美食。《太平廣記》中記載“此處有鬻胡餅數十枚,衆人共食之”;李白《將進酒》中有“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一句。

從這些史料和詩歌中可以瞭解到這一時期的食物品種多樣,有餅、飯、粥、牛羊肉等食物。這些食物不適合分食而餐,加之食物製作工藝多元化,需要一種更爲簡潔、方便的就餐方式,“合食制”恰能滿足此需求。

唐朝在中國古代社會中處於政治昌明、經濟繁榮、文化豐富的重要時期,社會物質生活富足,人們開始追求優質的生活質量,這表現在飲食製作的細緻化、多樣化方面。

在此基礎上,食物的精細製作和飲食的豐富性需要不同的餐具來擺放食物,以方便人們集中就餐食用,顯然,“合食制”的飲食方式能滿足種類豐富的食物擺放和食用。

第四,受統治階級推崇,宴會盛行。唐朝能夠實現由“分食制”向“合食制”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一時期宴會盛行。唐朝社會風氣開放,統治階級推崇並引領宴會社交之風氣,科舉之宴、節令之宴、遊船之宴、官員燒尾之宴等各種宴會盛行,人們爲了更好地進行娛樂生活、工作交流,需要一個相對輕鬆自在的飲食環境,所以隨性、熱鬧的“合食制”氛圍就恰好符合這一特點。

唐朝飲食文化中,爲何流行“合食制”? 第5張

唐朝時期的各種宴會活動需要更爲舒適、更爲便捷的飲食方式爲人們提供交流便利,“合食制”的飲食文化剛好滿足此需求,符合唐朝上層統治階層推崇的開放、自由的社會氛圍。“合食制”和統治階級推崇的宴會文化相結合,不僅使得宴會社交活動能夠有序開展,而且還使得“合食制”飲食文化得到推崇和發展。

小結:

“合食制”在唐朝出現並得到了大力推廣,一步步取代“分食制”成爲影響後世上千年的主要飲食方式。總的來說,“合食制”體現了中國人重禮、感性、喜歡熱鬧的特點,弱化了古代按照身份等級嚴格劃分飲食餐具、座位次序的飲食方式。

“分食制”被“合食制”取代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種趨勢,因爲飲食方式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時代產物,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合食制”能夠在唐朝時期逐漸盛行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促進中國文化朝着更包容、更多元的方向發展。深受當代中國家庭歡迎的“合食制”飲食文化揭示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

飲食文化作爲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發展軌跡展現了中國社會的面貌,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