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戰史祕聞 > 漢代蹴鞠用於軍事練兵:系正規軍後備軍必備技藝

漢代蹴鞠用於軍事練兵:系正規軍後備軍必備技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初年,周邊並不安定,特別是北方匈奴的威脅,讓漢王朝一直不敢放鬆戰備。到邊塞作戰需要長途跋涉,因此軍隊訓練體力是重點,身體素質特別出色的人被晉升是很正常的事。《漢書》中記載有個叫甘延壽的人,就是通過投擲和跳高兩項測試被提拔爲羽林郎(皇家禁衛軍),後來又憑藉徒手搏鬥測試提升爲期門(皇帝侍從)。蹴鞠能培養士兵的奔跑、摔跤能力,又講究規則,培養士兵遵守紀律,還能選拔人才,即劉向在《別錄》中所說“練武士知有材也”,所以,蹴鞠在漢代軍事練兵中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

不僅是正規軍,在後備軍中蹴鞠也是必備技藝。漢代的普通男子到了服兵役的年齡,都要接受兩年的軍事訓練,學習“射御騎馳戰陣”,回家以後隨時等待應徵入伍。等待期間,騎馬射箭等功課是沒條件複習的,踢球就成了保持體力和技能的最佳方式。直至漢末三國鼎立時期,《太平御覽》中仍記載,在會稽郡“士以弓馬爲務,家以蹴鞠爲學”,這當然不會是會稽郡纔有的情況。所以,在漢朝,如果你球踢得好絕對不用像高俅一樣憋到碰見宋徽宗那天才出人頭地。東漢末年,曹操的乾兒子、南陽知名寫手何晏在許昌皇宮內新落成的景福殿參觀後,寫下了《景福殿賦》,無意間留下了應該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描述有明確地址的足球場的文字。那麼,漢代的球場到底什麼樣呢?

漢代蹴鞠用於軍事練兵:系正規軍後備軍必備技藝

首先肯定是大,不然不會稱爲鞠城。西晉陸機曾在詩文中說,東漢開國重臣馬援的兒子馬防家中建的鞠城“彌於街路”,也就是跟街道一樣長。其次,鞠城是方形的,周圍有圍牆,鞠城中有十分華麗、勢如鳥翼的附屬建築――鞠室,即“員鞠方牆”、“殿翼相當”。此外,如何晏所述,鞠城中有一個“左 右平”的檢閱臺,這個高臺是供皇帝和大臣欣賞比賽的地方,左邊有九級臺階供羣臣步行,右邊則是平的斜坡,供皇帝的輦車上下。漢朝每隊的球員有12人,一半都是守門員。有人會覺得,設置6個球門太多了,但漢朝人講究效法自然,其場地和人數是和天圓地方及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改了反而不倫不類。

漢朝比賽已有裁判和副裁判,也有完備的規則。裁判要公正執法,不能吹黑哨,“不以親疏,不有阿私”,讓雙方心服口服。當時比賽的具體規則現在已經無從可知,但以進球爲目的、對抗激烈卻是肯定的,雙方都在找對方漏洞,跟打仗沒什麼區別。古代足球研究者、江蘇師範大學的趙明奇教授考證資料認爲,當時兩名敵對球員相遇,在身體接觸時可以相僻來擺脫。“僻”是漢代摔跤的方法,把對方摔倒後就有了進攻的機會,當然,下手輕重也要看裁判的臉色。由此,想象,當時球場上的招牌動作一定是擒敵拳式的抓腕砸肘、插襠扛摔甚至掏襠砍脖,當然也不會有人假摔,倒地完全是一種恥辱,又沒點球,摔倒了只能拍拍屁股起來繼續戰鬥。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