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戰史祕聞 > 吳楚爲何發生大戰:柏舉之戰的前因後果是什麼?

吳楚爲何發生大戰:柏舉之戰的前因後果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戰爭前因

說來話長,簡單說,晉楚爭霸,吳國崛起,爲牽制楚國,晉派人帶着戰車來到吳國幫助吳軍排兵佈陣、騎馬射箭,吳國逐漸強大起來,開始稱王。最有戲劇性的是,訓練吳軍的教官是原楚國大臣屈巫的兒子,屈巫因與楚國令尹爭奪夏姬耍盡手段逃奔晉國,楚令尹殺了屈巫族人激怒屈巫,發誓要讓令尹不得好死,讓楚國不得安寧。此後雙方發生十次戰爭,吳軍勝多輸少楚軍則相反。吳王闔閭繼任後任用伍子胥、伯噽、孫武等,吳國更加強大。

  二、戰爭過程

公元前506年春,晉、齊、魯 、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十八國諸侯在召陵會盟,共謀伐楚。同年四月,晉國指使蔡國出兵攻滅楚之附庸沈國。楚國遂發兵圍攻蔡國。蔡國向晉國求救,晉卿荀寅索賄不成不出兵救蔡。吳國君臣認爲全力攻楚的良機已至,決定以救蔡爲名出兵伐楚,吳王闔閭御駕親征,以孫武和伍子胥爲大將,弟弟夫概爲先鋒,傾全國水陸之師三萬人由淮水逆流而上,從楚守備薄弱的東北部突入楚境,至戰略要地州來,然後棄舟登陸,以蔡、唐軍爲先導,孫武挑選3500名精銳步卒爲前鋒,輕裝前進繞過大別山脈,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深入楚國腹地,直趨漢水,完成了對楚的戰略突襲。楚國沒有料到吳軍如此神速並未摸清吳軍迂迴作戰之目的,所以有些措手不及,楚昭王急忙派令尹子常、左司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史皇等共二十萬人倉促率軍趕至漢水西岸佈防,以阻止吳軍渡過漢水進攻楚國都城郢城。結果子常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冒然率軍渡過漢水強攻吳軍犯了致命錯誤,落入孫武埋伏。吳軍以逸待勞引誘楚軍進攻,從小別至大別痛擊楚軍三戰三勝。子常收拾殘卒準備拼死一戰,兩軍在柏舉列陣以待。

吳楚爲何發生大戰:柏舉之戰的前因後果是什麼?

夫概建議闔閭說,子常不仁不義,楚軍沒有爲他賣命的,我軍主動出擊楚軍必敗。闔閭不許,夫概遂率領本部五千人馬直闖楚營,楚軍果然潰敗,闔閭見弟弟得手隨即率領主力全面出動,結果楚國史皇戰死,子常逃亡鄭國,沈尹戌自刎,全殲楚軍二十萬。至此戰爭結束,以吳國全勝而告終。

  三、戰爭後果

吳軍乘勢攻入楚都郢城,楚昭王一看大勢已去僅帶幾名家眷倉皇出逃,吳軍進入楚昭王宮殿,將宮殿分給有功將士居住併發瘋般取樂,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吳軍在楚國胡作非爲,《穀梁傳》說:君居其君之寢,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寢,而妻其大夫之妻。蓋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伍子胥把楚平王屍體從墳墓裏挖出來鞭屍三百以報了殺父之仇,楚臣申包胥大罵伍子胥說:“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遂自帶乾糧前往秦國求救,在秦國聲淚俱下哭訴吳軍的罪惡,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秦哀公終被感動答應出兵。

柏舉之戰,楚國元氣大傷,吳國稱霸。孫武以三萬兵力,擊敗楚軍二十萬,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戰,被史學家們爲“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