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柏舉之戰的起因是什麼?吳軍3萬人爲什麼能佔領楚國都城?

柏舉之戰的起因是什麼?吳軍3萬人爲什麼能佔領楚國都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柏舉之戰的起因是什麼,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吳、楚在江南的一次戰略性決戰,是吳國採用伍員先疲楚而後決戰的作戰方針克敵制勝的戰役;也是春秋時期在擊破敵軍主力後,進行連續作戰,長途追擊,奪佔敵國首都的一次戰役,同時也是使用兵種最多及以少勝多的一次戰役。

一、柏舉之戰的起因。

公元前546年,弭兵大會以後,與會國停止了多年的戰爭,晉、楚兩國間四年沒有發生軍事衝突,中原地區都是一些局部戰爭。如晉與狄和鮮虞,魯與邪、莒之間的戰爭,宋、衛等國國內紛爭所引起鄰國分別支持一派的戰爭;晉國內卿族之間的戰爭等等。戰爭重點由中原轉移到東南,即吳、楚之間和吳、越之間。

早在晉、楚城濮之戰後,楚北進中原受阻,轉而向東發展。於是同興起於長江下游並在晉國支持下正向準河流域發展的吳國發生了矛盾。雙方在柏舉大戰之前,共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戰爭十七次,其中在江北地區的淮河沿岸及淮南十三次,在長江南岸四次。吳國影響日益擴大。吳、楚在東南抗衡,醞釀一場大規模戰爭風暴。其原因是公元前507年,被楚令尹子常勒索、欺凌和被拘禁的蔡、唐兩國的君主蔡昭侯、唐成公回國後,痛恨楚國,向周王朝和晉國求援。公元前506年由周敬王派劉文公召集晉、魯、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與齊、夏等十八國諸侯會於召陵,準備討伐楚國,可是由於晉卿荀首向蔡昭侯索賄未成,便勸阻範獻子不出兵而作罷。蔡昭侯轉而向吳國請兵,把自己的兒子和大夫之子爲人質於吳,吳闔閭同意出兵,於是爆發了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的起因是什麼?吳軍3萬人爲什麼能佔領楚國都城?

二、柏舉之戰的經過。

公元前506年秋,楚圍蔡。同年冬,吳闔閭率其弟夫概和伍員、孫武等出動全國陸、舟兵三萬餘人,出征楚國。吳軍主要進攻方向是從淮河平原,通過大別山,進入江漢地區與楚軍會戰。吳軍乘船沿淮河西進,到達蔡國境內登陸,在蔡、唐兩國軍隊的引導下,迅速通過楚國的大隧(九里關)、直轅(武勝關)、冥阢(平靖關)三關,向漢水挺進。楚昭王派令尹子常、左司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率師在夏州(今漢口)以西沿漢水右岸組織防禦,同吳軍隔江對峙。

楚左司馬沈尹戌鑑於吳軍深入楚境千餘里,且是乘船西進的,後方空虛他建議子常指揮楚軍主力,依託漢水佈防,阻擊和吸引吳軍。他指揮方城之外的楚軍迂迴到吳軍後方,毀掉它的船隻,並回師堵塞三關要隘,斷絕吳軍歸路。然後由子常指揮楚軍主力渡過漢水,進擊吳軍他指揮迂迴部隊配合主力夾擊敵人,就必然大敗吳軍。子常同意這一作戰方案後,沈尹戌去執行他的任務去了。這時武城黑和史皇進言必須速戰,不然後果是很難想像的。子常又採納了他們兩人的“速戰”意見,推翻了他所同意了的沈尹戌的作戰方案,想獨佔敗吳之功,就指揮楚軍主力渡過漢水,列陣展開與吳軍會戰。一連進行了三次交鋒,都沒有什麼戰果。

吳軍在同楚軍三次交鋒後,主動撒至柏舉。楚軍追至柏舉,十一月十九日,吳、楚兩軍列陣於柏舉。夫概見楚軍沒有鬥志,他向闔閭建議以一部兵力先向楚軍衝擊,將其擊潰後,繼之以主力加入戰鬥,必定會打勝仗。闔閭覺得楚軍兵力居於優勢,沒有同意。夫概於是指揮他所屬的五千軍隊先向子常的部隊進行衝擊。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吳軍以主力加入戰鬥,大敗楚軍。楚軍統帥子常,棄軍而逃奔鄭國。。吳軍乘勝追擊潰逃的楚軍,到清發水邊追上了楚軍。當闔閭下令向楚軍進攻時,夫概認爲楚軍渡一半時是最佳攻擊時間。闔閭採納了夫的意見,待楚軍半渡清發水時,才發起進攻,又大敗楚軍。吳軍繼續追擊楚軍,在雍滋,又突擊正在就餐的楚軍。吳軍五戰五勝,打到楚國都城郢。十一月二十七日,楚昭王與妹畀我涉睢水而逃。十一月二十九日,吳軍佔領了楚都郢城。楚昭王又逃到隨。

吳軍佔領郢城後,軍紀敗壞,大肆姦淫、掠奪。引起楚人的不滿。公元前505年,楚大夫申包胥從秦國請來援兵軍車五百乘,配合楚後方的部隊向吳軍反攻,吳軍打了一些敗仗。同時,由於夫概於同年九月自己回到姑蘇奪取王位,被闔閭打敗奔楚。而在吳東南的越國又趁機襲擊吳軍後方。闔閭只好於同年九月撒軍回國。這一場持續一年之久的惡戰才告結束。

吳、楚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的一次持續時間最長、追擊最遠,使用兵種最多(有步兵、車兵、舟兵,還有象隊)的一場戰爭。雙方的經驗教訓也是很多的。

柏舉之戰的起因是什麼?吳軍3萬人爲什麼能佔領楚國都城? 第2張

三、楚軍有12萬人爲什麼被3萬多人的吳軍打敗?

一是由於政治腐敗,內部矛盾突出。

例如早期的楚平王任用費無極而廢太子建,殺住奢和伍尚父子,迫使伍員奔吳;公元前515年,費無極製造子常殺郄宛的冤案。使國人皆惡子常而同情郄宛,導致子常殺掉費無極、鄢將師。由於楚國暴政,民不堪命,鋌而走險,後有楚昭王逃出郢城,幾乎喪命;對外又欺凌小國,遭致蔡、唐聯吳伐楚。這樣在政治上無論對內對外都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從而人心不安,軍無鬥志。

二是軍事上採取了錯誤的作戰方針。

從公元前537年至前506年,連續敗於吳國就有八次。在柏舉之戰前的六、七年中,由於伍員的疲楚策略奏效,使楚軍力量大爲削弱,在戰略上由進攻逐漸轉爲防禦。如公元前523年城州來,公元前519年,令尹子常因懼吳而又對楚都郢的加固,這兩次顯示單純防禦的築城行動,都受到沈尹戌的批評,他認爲立足於保衛一城一地,假如保衛不住,築城是無用的,指出懼吳而加固都城,在廣大地區不能作戰,而僅守一城一地,必定丟掉郢城的。可見當時子常就立足於單純防禦,欲以守住城一地及加強對郢的防禦而抗擊吳軍的進攻。沈尹戌巳預見到單純防禦必亡楚國。

戰爭一開始,就陷於被動局面。楚軍沒有在淮河附近阻擊吳軍,使吳軍順利越過“三關”而迫漢水。楚軍被迫依託漢水迎戰,就已經處於被動局面。爲化被動爲主動,當吳、楚兩軍夾漢水而對峙,吳軍孤軍深入,後方空虛,如按沈尹戌的作戰方案,由子常指揮楚軍主力吸引吳軍,由沈尹戌指揮一部分軍隊,襲擊吳軍後方,破壞其船隻,切斷其補給,阻塞其退路,前後夾擊敵人,就可以使楚軍化被動爲主動,由不利態勢轉變爲有利態勢。而楚軍在數量上已佔有絕對優勢,吳楚兵力對比爲一比四,並且是在楚國境內作戰,有地利的條件。但子常卻企圖獨自貪勝吳之功,以求速決取勝,竟推翻自己與左司馬沈尹戌之共同商定的作戰方針,擅自率軍東渡漢水,陷入背水作戰的不利境地,造成最後的失敗。

四是爲將失道。

當子常部隊遭到吳軍衝擊,軍隊潰散,陣勢瓦解的關鍵時刻,不去組織指揮軍隊進行有組織的抗擊,穩定戰場局面,卻獨自逃命,使楚軍失去指揮,加速崩潰,陷國家於危亡。

五是楚昭王用人不當。

柏舉之戰的起因是什麼?吳軍3萬人爲什麼能佔領楚國都城? 第3張

子常貪而腐敗,卻用之爲主帥。而且長期以來就確定一個單純防禦的戰略,立足於保衛郢城的防禦作戰。早已有人公開提出過不同意見,如沈尹戌,楚昭王竟長期信任子常,以致造成柏舉之戰失敗。

四、吳軍爲什麼憑3萬人就擊破楚軍,深入楚地佔領楚國都城?

一是吳闔閭善於用人。

他用孫武練兵。聽從他關於對楚進攻時機要持慎重的態度。“民勞。未可。待之。”又重用伍員並採納他疲憊楚軍、削弱楚軍的戰略方針。使楚軍疲於奔命。喪失鬥志。造成對吳軍持有恐懼的心理。創造了大舉進改楚國的有利條件。

越軍連年征戰。民不堪命。楚昭王幼弱。令尹子常貪婪而殘暴。楚國內部矛盾重重,軍心渙散,戰略處於被動。加上吳有中原大國晉國作爲盟友,可以在北線牽制楚軍。又值楚子常對蔡、唐兩國君主勒索,遭拘禁三年,導致有十八國諸侯圖謀伐楚,楚十分孤立。蔡、唐兩君又向吳求援,且爲吳軍嚮導,通過其國境,從而順利越過“三關”,長驅千里,直迫漢水,打亂了楚國的作戰計劃,迫使楚軍在漢水防禦,造成了有利於吳的會戰條件。

三是選擇了有利進攻的方向。

吳軍不是沿長江組織進攻。而是把進攻方向選擇在楚防禦薄弱部分的東北方向,沿淮河入蔡,向漢水進軍,一舉突入楚國腹地,爲破郢創造了條件。

四是戰場指揮得當。

在柏舉會戰時,把握了有利決戰的時機。夫概利用楚子常背水而陣,軍心渙散,上氣不振的弱點,先發制人,以五千之衆,擊破子常的軍隊,闔閭又以主力投入交戰,從而大破楚軍主力。

五是適時組織了戰略追擊。

柏舉之戰的起因是什麼?吳軍3萬人爲什麼能佔領楚國都城? 第4張

《呂氏春秋・簡選篇》記載吳闔閭選

“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爲前陣。”

這些輕裝步兵,他們不給楚軍以喘息之機,以最快速度,五戰五捷,僅十天就打到了楚都郢城。

五、吳國爲什麼不能滅亡楚國,最後退回姑蘇?

楚國是個大國,柏舉之敗。楚軍並沒有被完全消滅。吳軍也未能佔領楚國全境。楚昭王逃到隨後。又重新聚集了國內力量。吳軍僅以三萬之衆。深入楚境千里。只佔了一些點、線,不可能佔領楚國全境。吳佔領軍軍紀敗壞,肆意姦淫掠奪,遭到楚國人民的反對,不能在楚長期立腳。同時吳國內訌,夫概趁闔閭在楚之際,於公元前505年秋,潛回姑蘇,自立爲王,被闔閭打敗。闔閭也不能不考慮軍隊長期在國外的後果。而且當吳軍西進攻楚深入楚內地時,與楚國有交往的越國於公元前505年又入侵吳國,使吳軍陷於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吳闔閭不能不考慮其嚴重的後果。再加上當楚都被佔,楚昭王逃隨時,楚申包胥向秦哭訴七日。於是由秦出兵車五百乘直接與楚軍聯合反攻。吳軍連敗幾次,於是只能撤回姑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