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爲什麼說東京保衛戰的失敗是必然?失利的原因是什麼?

爲什麼說東京保衛戰的失敗是必然?失利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京之戰,即東京保衛戰,是北宋末期,以李綱、宗澤等抗戰派將領爲首的宋朝軍民抗擊金軍侵略,保衛首都東京的重要戰爭,最後以宋王朝失敗告終。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宋末,東京保衛戰中宋方失利與北宋戰前動員失敗有很大關係。禁軍缺乏軍事訓練,戰鬥力下降;動員城內外百姓防禦,由於百姓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戰鬥力有限;在危急形勢下,政府不能夠穩定民心、軍心,導致城內混亂,這場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

一、背景

北宋和金朝聯合滅遼之後導致宋金兩國直接對峙,於是在遼國滅亡之後,金朝直接把侵略的矛頭對準了北宋。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冬,金朝兵分兩路,分別從平州、雲中出發南下,“金人敗盟,分兵兩道入寇。 其一以戎子斡離不爲帥,寇燕山……其一以國相粘罕爲帥,寇河東”。

宋徽宗在聽聞金軍南下的消息後,最先做出的反應就是“始遣李鄴借給事中奉使講和,降詔罪已,召天下勤王之師”,宋徽宗先是意圖講和,而非積極備戰。自北宋宋神宗時期起,全國的兵力部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扭轉了內外相制的局面,京師的駐軍數量只維持在十萬人左右,爲宋太宗以來最低點。

爲什麼說東京保衛戰的失敗是必然?失利的原因是什麼?
爲什麼說東京保衛戰的失敗是必然?失利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二、作戰過程

爲了抵禦金軍,動員各地的軍隊勤王是必然的選擇。李綱作爲當時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上奏說:“天下城池,豈復有如都城者且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舍此欲何之若能激勵將士,慰安民心,與之固守,豈有不可守之理……今日之計,莫若整飭軍馬,揚聲出戰,固結民心,相與堅守,以待勤王之師。”

李綱勸宋徽宗親自激勵將士,爲了動員禁軍堅定守城之心,“餘與吳敏撰數十語,敘金人犯順、欲危宗社,決策固守、各令勉勵之意,俾閣門官宣讀。每讀一句,將士聲諾。須臾,六軍皆感泣流涕。於是固守之議始決。”通過一番政治鼓動,激發守城將士的抗金情緒,將士們守城的決心已經被樹立起來了。李綱也被授權主持開封的防禦工作。

爲了激勵將士們作戰,朝廷專門下詔:“詔今來團結軍兵捍禦賊馬,如立到功效並當不用常例持加恩賞多,出文榜曉示軍兵。”用高出常例的軍賞來動員將士。北宋從立國時起就面臨着他國的侵擾,統治者相當重視開封城防的建設,因此開封城防設施做得較爲完善,城牆上也建立了倉庫,專門存放用於守城的器械,這些裝備在戰時就作爲重要的軍資。

守城器具、糧食很快就準備齊全,靖康元年(1126)正月“自五日至八日,治防守之具粗畢”,相關的戰略物資在不斷積累下,李綱僅用了兩三日的時間就做好了守城的準備。此時爲了準備守城,朝廷對民間百姓也做了多方面的動員。

由於開封城內兵員數量不足,朝廷不斷髮榜以招募勇敢,動員百姓參戰。如正月四日“募敢勇死先鋒效命小榜”;正月五日又有“親征行營使司榜招募人”。爲給將士準備糧草,朝廷不斷向百姓買或鼓勵百姓捐獻錢糧。

宣和七年十二月,朝廷就令諸路轉運使“於淮浙沿流州軍,高價糴谷”,“高價買斛鬥,應粟米、大麥、黑豆皆可充數”。靖康元年正月,就有百姓應詔,“於是戚里勢貴之家,亦自備錢米募助國”。這時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朝廷強制從民間徵收百姓的糧食以供軍需,“強括民財以數百萬計”,雖然供應了軍需,但也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壓力。

面對金軍的攻勢,北宋將士並沒有退縮,“自卯至未申間,殺賊數千。賊知守城有備,不可以攻”,於是雙方開始進行談判。此時,各地的勤王部隊間接到達,到靖康元年正月二十七日“諸路勤王兵號二十萬到京師,人心稍定”,集中在開封附近的軍隊已經有二十多萬人。

反觀金朝軍隊,“金人之兵,張大其勢,然探得其實,不過六萬人,又大半皆契丹、渤海雜種,其精兵不過三萬人”。加上另一支金軍久太原不下,導致開封城外的金軍孤立無援。金軍鑑於此時的形勢,在北宋許諾割給金朝三鎮的情況下,於二月三日撤離開封城下。

爲什麼說東京保衛戰的失敗是必然?失利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虎鈐經》認爲“外有援兵,一可守也;人士勁勇,芻粟豐備,二可守也;城池完固,民人富庶,三可守也。”從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的勝利來說,外有各地勤王部隊,內有充足的糧草,軍民士氣高漲,外加李綱迅速的城防佈置,爲守城成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爲了防止金軍再次南侵,朝廷自金軍撤去之後就開始謀劃。李綱認爲,戰爭破壞了河北、河東的城防設施,應該增修城池防禦金軍,但是沒有被採用。靖康元年四月,宋欽宗下令,朝廷各地訓練士兵,準備好糧草、作戰器具及一應軍需物資,聽從皇帝調遣。

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軍再次南侵。在攻破太原城後,立刻派五萬大軍守潼關,阻止西邊的勤王部隊。“敵以兵五萬守潼關,扼西兵來路”。十一月,宋欽宗下詔:“應天下方鎮郡縣各率師募衆勤王悍邊。”但當金軍第二次兵臨開封城下時,並沒有軍隊趕到開封。此時,姚友仲負責守城,他認爲迅速出兵是最好的選擇,但未被採納。

此時宋軍並沒有作戰信心,並出現了讓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安炮於封丘門外。大炮數百座,皆在門外,賊至不收,遂爲金人所得,鹹謂金人得攻城之具”在得知金軍逼近的時候,士兵在倉惶撤退時竟然忘記將大炮撤入城內,反而使它們成爲了金軍的攻城武器,實在可悲。

此外,金軍還擄掠城外百姓勞役,“其間多掠吾兩河之民,充數於其間,復虜近京之民,運石伐木,造攻城之具,執役者衆”。金人日夜不停爲進攻開封做準備,強制北宋百姓爲其勞作,以節省金軍營造攻城用具的時間。反觀守城的宋軍,姚友仲最早提出的主動出擊的策略沒有被採用,在金軍猛烈的攻勢下,姚仲友遣“敢死兵三百人血戰於城下,用純斧隊斫壞洞子七所”,最終減緩了金軍的進攻節奏。

在開封被圍期間,統治者開始迷信郭京的六甲神兵破敵法,命守衛城牆的士兵全部撤去,“妖人郭京用六甲法盡令守禦人下城,大啓宣化門,出攻金人,兵大敗,京託言下城作法,引餘兵遁去”。郭京出兵引發的混亂爲金軍入城提供了便利。守城士兵又在燒燬金軍攻城器械的同時燒燬了自己的城樓。

爲什麼說東京保衛戰的失敗是必然?失利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爲什麼說東京保衛戰的失敗是必然?失利的原因是什麼? 第5張

金軍趁亂攻入開封城,但城內百姓抗擊外敵的情緒卻十分高漲,多達三十萬百姓領甲冑武器守衛城牆。金軍在情況下,又提出議和。縱觀這兩場戰役,同樣都是守禦之戰,結果卻不相同。從金軍的進攻路線來說,兩次都採取了兵分兩路的進攻方式,很明顯看出金軍的重點是在於先圍攻太原,再合圍開封。

開封城被攻破與當時的政治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本文主要從戰爭動員這一個方面來分析東京保衛戰的失敗。其一,統治者指導戰爭方針失誤直接導致了第二次開封保衛戰的失敗。爲了解決被金軍圍城的困境,統治者居然寄希望於郭京破敵的方法,並下令撤去了城防的守衛。事實證明,統治集團指揮失誤是導致城破的直接原因,陳規在就曾指出:“靖康京城之難,若非人事之失,則天亦不得而爲災。”開封失守就是人事作用的結果。

其二,開封城的軍事防禦能力弱,統治者過分依賴勤王部隊。當李綱在第一次開封保衛戰結束後,提出加固城防、增強防禦設施建設時,未受到統治者重視。城防被金軍攻破,宋軍失去了與金軍對抗的屏障,這就導致開封城在面對金軍時,只能用兵力與金軍對抗。根據史料記載,靖康元年在開封駐紮的軍隊只有三萬人。

僅僅動員這三萬兵力肯定不足以抵抗金軍,因此必須動員勤王部隊。金軍分兩路南侵,其中一大目標就是拿下太原,利用太原城來遏制陝西的勤王大軍,宋朝時就有說法“京城之難,其源在於援太原之失利也”。

第一次開封保衛戰的成功可以說是得益於勤王大軍的抵達,當金軍攻下太原之後,統治者仍舊過分依賴勤王大軍就行不通了。而且第二次朝廷發起動員勤王軍隊的詔書的時間太晚,這也導致了勤王之師不能發揮原有的作用。外援兵力的缺失,也是導致守城失敗的原因之一。

爲什麼說東京保衛戰的失敗是必然?失利的原因是什麼? 第6張

這也顯示出,戰前的即時性動員的缺陷之處,即時性的動員必須考慮多種戰爭走向,一旦預測失誤,就會影響戰局。其三,對開封城內的百姓動員不充分。戰前北宋軍在向開封城內撤退時,沒有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將大量的百姓留置在城外,從而使他們成爲了金軍可用的勞動力。而在城內的百姓也沒有被正確的動員,陳規在《守城錄》裏就指出,開封作爲京師,糧草、武器儲備充足。

如果動員城內的軍民增修防禦設施,很快就能完工,開封城則是可以守住的,“兼京城之內,軍兵百姓,金銀粟帛,計以億兆之數亦莫能盡。若令竭力修作,不獨添築一城一壕,可不日而成”。但實際上,政府對城內百姓的動員狀況是十分混亂的。

“已而詔罷百姓不許上城守禦,散行招募忠義之士,旗幟滿城,招募者多市井遊手之徒耳”。可以看出這裏動員了很多遊手好閒的人,他們自然不具有多大的戰鬥力。更嚴重的是這些被動員起來的百姓秩序混亂,“又值百姓搬石城上,望風走下,其守禦之人與百姓、軍兵互相殺戮,無一用命向前者”。處於混亂中的百姓也不可能發揮他們原有的作用。

綜上所述,第二次開封保衛戰的失敗首先在於官方指導方針上的錯誤,在錯誤的指導方針下,無論是動員國家的正規軍還是動員民間的百姓,都沒有辦法有效的堅守開封城,打退金軍。在開封保衛戰中幾乎沒有出現缺糧少糧的記載,而缺糧少糧又往往是致使戰爭失敗的一大元兇。可開封城卻是在後勤供應充足的情況下被攻破,這一點實在是令人唏噓。

三、總結

北宋末,東京保衛戰中宋方失利與北宋戰前動員失敗有很大關係。禁軍缺乏軍事訓練,戰鬥力下降;動員城內外百姓防禦,由於百姓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戰鬥力有限;在危急形勢下,政府不能夠穩定民心、軍心,導致城內混亂,這場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

戰爭並不是單獨靠官方或民間的軍事實力和物資準備,僅單獨依靠某一方面,即使軍隊在前期取得了軍事勝利,一旦進入後續作戰,軍隊的戰鬥力就會下降。只有民間與官方相互配合,將動員的糧草、兵力與實際情況結合,做出正確的戰略判斷,纔是取勝的關鍵。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