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大淩河之戰背景:明朝苟延殘喘而後金日益壯大

大淩河之戰背景:明朝苟延殘喘而後金日益壯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淩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重要戰役,它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崛起。大淩河之戰背景是在明末清初之時,由於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曾在北宋時期建立金國。歷史上爲了區分明確,將清朝的前身命名爲後金。大淩河之戰是苟延殘喘的明王朝與正在崛起的後金政權之間的交鋒。  

大淩河之戰背景:明朝苟延殘喘而後金日益壯大

大淩河之戰中雕塑

大淩河之戰是在兩個政權內憂外患的局面下展開的,所以大淩河之戰背景需要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反面是明王朝的腐朽統治,崇禎皇帝勵精圖治仍是無力迴天。另一方面是建立不久後金政權,正在日益壯大,內部勢力急需鞏固。首先明朝經歷了幾百年的昏聵統治,朝中宦官專權,打了敗仗的祖大壽被孫承宗招納回來後片刻不敢離開軍隊,以防被押進東廠。所以這就預示了祖大壽在此次戰役中會畏手畏腳,不敢全力出擊與金軍死拼。其次,後金政權中各位皇子爭權,最後由於皇太極在千里奔襲上取得巨大勝利,因此在大淩河之戰中皇太極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來看,最後戰爭的結果與大淩河之戰背景有着直接的關係。明朝因腐朽而衰亡,最後戰爭失敗已是必然。清軍此時積極對外擴張,再加上皇太極傑出的軍事天賦和人心把控,招降祖大壽更是必然。

大淩河之戰背景是兩個王朝的戰爭,同時也是兩個民族的戰爭。這次戰爭的失利加速了清軍對中原地區的佔領。

 大淩河之戰過程

大淩河之戰過程非常具有心理戰的代表性,皇太極對人心的把控堪稱恐怖,這也是他最後成爲清朝皇帝重要原因,大淩河之戰過程中皇太極使用的方式僅是冰山一角,但依舊使祖大壽甘心受降。  

大淩河之戰背景:明朝苟延殘喘而後金日益壯大 第2張

大淩河之戰

大淩河之戰過程主要分爲以下四個階段,首先是圍城階段:皇太極一改原來的強攻戰略,將城池圍住,使得城內糧草斷盡,只能等待援軍。其次是打援階段,前後共價三次援軍來救,但都被清軍輕易打退,最誇張的是,清軍僅用二百士兵將六千明軍追殺的狼狽逃竄。皇太極更是利用了一次虛假增援險些圍殲祖大壽軍隊。繼而是議和階段,由於援軍兵力虛弱不是清軍對手,只能在城中堅持,面對皇太極的議和,思量過後依舊堅持。最後攻堅階段,四萬明軍救援,但是祖大壽按兵不動,以爲這是皇太極的又一次奸計,但最後結果證明,自己再次上當。對自己和明王朝徹底失望的祖大壽只能帶領手下將領甘心受降。

大淩河之戰過程在現如今的影視作品中已有改動,雖然祖大壽是明末三傑之一的將領,但與最後叱吒中國的皇太極相比依舊是小巫見大巫。皇太極對祖大壽的軍事才能是非常肯定的,這也是皇太極一直耐心勸降的原因,同時這也皇太極爲了展示自己的招賢納士,與腐朽黑暗的明王朝做出鮮明對比。可以說大淩河之戰是明朝將領甘願受降的開端。

 大淩河之戰結果

大淩河之戰結果是以清朝皇太極取得最終勝利,明朝祖大壽向清軍投降爲結局而告終,是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戰爭之一。 

大淩河之戰背景:明朝苟延殘喘而後金日益壯大 第3張

大淩河之戰畫像

大淩河之戰結果以清朝獲勝告終的原因主要分爲以下三點。第一,大淩河之戰的時代背景處於明末清初年間,明王朝此時已經處於衰落時期。大淩河之戰的社會背景爲當時存在兩個政權,明王朝內憂外患,內憂是明王朝內部統治已經腐敗衰落,外患是新興的後金政權正在日益壯大。第二,大淩河之戰的領導能力,其參戰方爲清朝皇太極和明朝祖大壽,其中皇太極具有傑出的軍事才幹和凝聚力,在作戰期間,利用恩威並施、招降恐嚇等多種手段,將心理戰術和實際作戰巧妙結合,給予對方作戰壓力。

另一方面,明朝祖大壽畏手畏腳,不敢主動出擊作戰,毫無作戰策略和方針也是其相差實力懸殊,最終失敗的原因。第三,作戰過程,大淩河交戰過程主要分爲圍城階段、打援階段、議和階段和攻堅階段四個階段,這四個作戰階段,皇太極一直佔據主攻方,祖太壽一直採取堅守和按兵不動的策略,最終皇太極優勢凸顯,祖太壽爲首的明軍節節退敗,以投降作爲結果爲此次大淩河之戰畫上了句號。大淩河之戰的結果以皇太極爲首的清軍獲勝,祖太壽爲首的明軍戰敗。

 大淩河之戰持續了多久

大淩河之戰持續多久在歷史上具有明確的記載,公元一六三一年農曆八月六日,皇太極聯合蒙古軍隊,親自率領大軍,在大淩河附近駐紮下來,開始準備攻城。經過兩個多月的交鋒,同年農曆十月,祖大壽大開城門帶領部下投降。經過一系列的善後工作,農曆十一月九日大淩河之戰徹底結束。依據上面兩個時間的記載,可以推算出大淩河之戰持續多久,前後共計三月零三天。 

大淩河之戰背景:明朝苟延殘喘而後金日益壯大 第4張

大淩河之戰圖片

雖然已有明確記載,大淩河之戰持續多久在歷史上仍有異議,主要原因是大淩河之戰的過程中,祖大壽於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命部下代表自己去清軍大營投降議和,他本人更是在農曆十月二十八日正式放開城門,迎清軍入城,從這點開始算起,大淩河之戰已經結束,所以大淩河之戰持續多久依舊值得商榷。

歷史是嚴謹的,但是歷史體現了更多的教育意義,大淩河之戰是明末時期一次具有代表意義的戰爭,在戰鬥過程當中,皇太極非常欣賞祖大壽的軍事才能,運用一系列的心理戰術,恩威並施,並耐心招降,最後使祖大壽極爲感動,帶領部下,心甘情願的向皇太極投降。由此可以看出,在帝王之術的使用方面,皇太極還是非常嫺熟了。在大淩河之戰持續當中,皇太極能夠做到禮賢下士,對漢族將領一視同仁,從而使得更多的漢臣接受招降。即通過對此次戰役的分析,可以得出身爲帝王如果能夠很好地運用心理戰術,找到君臣關係的平衡點,那麼就能夠得到大臣的真心輔助。綜上,不管大淩河之戰持續多久,它留下的教育意義和史學意義是更值得關注的。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