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亞德里亞堡之戰:歐洲最大帝國被小部落擊敗

亞德里亞堡之戰:歐洲最大帝國被小部落擊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378年6月12日,羅馬皇帝瓦倫斯與自己精銳的帝國野戰軍駐紮在亞德里亞堡南部,此時正值夏初,整片軍營都是充滿了燥熱的空氣。他們正等待着羅馬帝國的另一位皇帝格拉提安率帝國西部的援軍趕來,一同擊敗兩年前越過多瑙河後便一直在巴爾幹半島猶如餓狼般四處劫掠的哥特人。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格拉提安正火速趕來的時候突接萊茵河防線告急的消息,竟把支持巴爾幹的援軍派回了萊茵河。他更想不到的是,亞德里亞堡這個地方,即將成爲他與帝國士兵的墳場。

公元376年,羅馬帝國的邊境多瑙河,突然出現了一大批難民,這些難民絕大多數都是哥特人,他們因爲匈人攻擊他們在黑海沿岸的居住地,被迫帶着家小財產背井離鄉,逃往更西邊。據羅馬史學家阿米安記載,這些難民的人數多達二十萬,其中能披掛上陣的戰士有兩萬衆。這些哥特人倉皇逃生的畫面被阿米安描繪得十分生動:“消息傳遍各哥特部落,迄今爲止都尚未聽說的一支遊牧民族突然出現,有如高山上襲來的暴雪,勢不可擋,所到之處或被佔領,或被摧毀。”

這些可憐的哥特人希望得到羅馬帝國的庇護,在帝國內部尋求一片安身之處。對羅馬帝國來說,這並不是一個未曾見過的請求,早在公元1世紀尼祿統治時期,帝國就曾經將10萬移民從多瑙河北岸遷至色雷斯,公元300年時,羅馬皇帝也將大批遷入帝國境內的達西亞人安置在匈牙利至黑海沿線,所以當哥特人請求遷入帝國境內時,很多人都欣喜若狂,官員們稱讚皇帝瓦倫斯有福氣,因爲大批蠻族移民不僅意味着大批適合招納入伍的蠻族戰士會增強帝國的軍事實力,還意味着從蠻族那得來的稅收將充實羅馬的國庫。

亞德里亞堡之戰:歐洲最大帝國被小部落擊敗

史料沒告訴我們瓦倫斯對哥特人的這個請求如何答覆,只說了哥特人的一支,瑟文吉部落在376年越過了多瑙河。他們越過多瑙河的時間恰好是多瑙河防禦空虛的時間,當時巴爾幹半島的兵力都因爲帝國東部波斯人的軍事威脅而被抽調走了。這麼一來,哥特人在巴爾幹就如入無人之境,這對羅馬帝國來說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威脅。皇帝瓦倫斯不得不與瑟文吉部落談判,放寬了移民的條款,不再是由皇帝選擇他們的安置地,而是他們自己選擇自己的定居點。

但由於羅馬帝國未給這羣新移民提供足夠的糧食,飢餓的瑟文吉人開始了暴動,迫使當地的指揮官抽調多瑙河上另一支哥特部落——格魯森尼人越過多瑙河的羅馬軍隊去應付瑟文吉人。這位指揮官試圖在宴會上刺殺瑟文吉人的首領,但卻失敗了,第二天,哥特人與羅馬帝國的戰爭正式爆發。

雖然經歷過三世紀危機,但四世紀的羅馬帝國依然擁有極其強大的實力。即便羅馬在德國的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尼羅河中游的領土都喪失了,他的疆域依舊北達哈德良長城,南及撒哈拉沙漠,西沿大西洋,東接美索不達米亞,在當時,擁有7000萬人口的羅馬帝國不僅是世界上疆域最爲遼闊的國家,還是人口最多的國家。

雖說羅馬依舊是一個超級帝國,但相對於早中期的羅馬帝國,它已經歷了極大的變化。公元一二世紀的羅馬軍隊由軍團和輔助部隊組成,而公元四世紀的則是由野戰軍和邊防軍組成。

早期帝國的軍隊總數有30~35萬,軍團和輔助部隊各佔一半。無論是軍團還是輔助部隊,都可作爲機動力量前往各個戰場,他們的武器裝備非常精良,軍紀也非常嚴明,是早期帝國對應外敵的一大利器。而晚期帝國能作爲機動力量應對大規模戰役的只有野戰軍,邊防軍的職責僅是作爲駐軍呆在工事之後消極防守。

根據史料,晚期帝國的軍隊擴充了許多,但卻沒有明說具體的數字,許多史學家都對晚期羅馬軍隊的數量進行了推測,蒙森推測晚期羅馬一共有55萬軍隊,尼斯謝給出的數據則是73萬,瓊斯的是60萬,瓦哈底的是52萬,斯基爾的是50萬。儘管對軍隊總數量的推測差異很大,這些史學家在估計野戰軍數量時卻高度的一致,基本都是20萬左右。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晚期帝國的軍隊規模雖然擴大了,但具有機動作戰能力的軍隊卻比早期帝國少了十多萬,因此晚期羅馬帝國應對軍隊數量上千上萬的外敵時,顯得頗爲無力。

對此我們可以簡單做個對比,以便加深對兩種軍事體系之下羅馬應付高烈度戰爭時的不同。提筆略在公元6年鎮壓起義時在幾個月內集結了10萬人,圖拉真對達西亞王國發動的兩次戰爭投入的兵力,一次是10萬,一次是15萬,對帕提亞的戰爭中則投入了7萬以上的兵力。反觀晚期帝國,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無疑是皇帝尤里安對薩珊波斯的進攻,可是這次戰鬥投入的戰鬥人數僅有3萬人,而在前些年他對抗萊茵河上的蠻族人時,麾下的軍隊也只有一兩萬人,相比早中期帝國,晚期羅馬能進行野戰的兵力實在是少得可憐。

亞德里亞堡之戰:歐洲最大帝國被小部落擊敗 第2張

這麼一來,我們也就不能對亞德里亞堡戰役中羅馬軍隊的數量有太高的期望。

哥特戰爭一爆發,巴爾幹的羅馬軍隊便被擊敗了。巴爾幹的羅馬軍隊數量較少,且大多由戰鬥力低下的邊防軍組成,輕而易舉就輸給了哥特人。擊敗了當地唯一一支野戰部隊後,哥特人開始大肆劫掠,巴爾幹大片大片的鄉村被摧毀,對防衛嚴密的要塞和城市毫不理睬。

此時身在安條克的瓦倫斯接到這個消息後,立刻開始抽調東部的軍隊前往巴爾幹,同時他還聯繫羅馬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要求對方提供支援。格拉提安自然是一口允諾了這位東部同事的請求,鑑於萊茵河對面的蠻族部落安分了點,他抽調高盧的軍隊作爲援軍前往巴爾幹,但就如之前提到的,萊茵河流域突如其來的戰事迫使格拉提安掉轉槍頭轉回高盧。公元378年早些時候,當瓦倫斯和他的部隊已經到達巴爾幹半島時,格拉提安和他的援軍卻遲遲不見蹤影。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瓦倫斯的士兵開始變得焦躁不安,他本人也因爲援軍遲遲未到而感到憂慮,儘管格拉提安承諾他仍然會趕往支援,但到了八月,夏天已過去了一大半,瓦倫斯依舊沒等到他想要的援軍,恰好在這時,傳來哥特人正從北部向亞德里亞堡挺進,而他們的兵力只有1萬。

聽到蠻族只有一萬戰士,瓦倫斯決定他應該前去決戰,因爲他手頭上擁有的兵力達到了三萬人,面對只有一萬兵力的蠻族勝算很大,於是他帶領自己的軍隊倉促前往亞德里亞堡北部尋求和蠻族的正面對決。或許是命中註定瓦倫斯要命喪於此,他得到的情報出現了錯誤,羅馬人誤以爲在亞德里亞堡北部的哥特人只是瑟文吉部落,卻沒想到此時格魯森尼人也加入了瑟文吉的陣營,哥特人的兵力達到了兩萬之衆。

8月8日,雙方已經近到可以在戰場上看到對方的軍隊。哥特人派出了使節前去求和,但瓦倫斯斷然拒絕接受和談,哥特人不死心,又派遣了兩批使節,瓦倫斯開始猶豫了。正當他安排交換人質,以保證和約的有效性時,羅馬軍隊右翼的兩支部隊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就貿然發動進攻。戰鬥終究還是打響了。

亞德里亞堡之戰:歐洲最大帝國被小部落擊敗 第3張

哥特人在己方戰線上佈置了大車,羅馬一方則是在側翼部署輕步兵和騎兵,在中央部署重裝步兵。戰鬥剛開始時羅馬軍隊的左翼還沒擺好作戰陣列,但羅馬人似乎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哥特人被他們逼迫得退回大車之後。

此時,戰局發生了逆轉,哥特騎兵“雷電般從附近高山上衝下來,引起一片混亂,所到之處見人就殺”,他們直搗羅馬軍隊的左翼,進而逼近羅馬人的中軍,而此刻羅馬人的騎兵不戰而逃。局勢徹底倒向了哥特人,羅馬人全軍覆沒,就連瓦倫斯也沒能逃得一命,死在了戰場上。

這場戰役極大地影響了羅馬帝國,不僅皇帝戰死,而且哥特人在這之後的幾十年一直待在帝國境內,成爲羅馬帝國內部的一顆毒瘤。直到羅馬帝國西部徹底淪陷後,哥特人依然存在,還建立了自己的王國。

說到底,哥特人即使兩支部落聯合起來,總人口也不過20萬,兵力區區2萬人。就這樣的一個小勢力,卻戰勝了7000萬人口的大羅馬帝國並從此穩定了自己在過去的羅馬領土上的地盤。可見古代王朝無論再怎樣強盛一時,皇帝集權的先天缺陷終究讓它敵不過歲月的侵蝕。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