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乙未戰爭發生於什麼時候?乙未戰爭的起因

乙未戰爭發生於什麼時候?乙未戰爭的起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乙未戰爭又稱乙未之役,意指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清朝於公元1895年(農曆乙未年)被迫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帝國時,所發生的一連串臺灣人民反抗日本統治的大小戰役之總稱,同時也是臺灣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

乙未戰爭發生於什麼時候?乙未戰爭的起因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一紙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永久割讓給日本,清廷的腐敗決定讓臺灣人民悲憤至極,而世界各國也因各自的利益袖手旁觀,臺灣也在此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憤而自立自強,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5月25日建立臺灣民主國,同年夏初,日軍在臺灣北部的澳底(現今臺灣台北縣貢寮鄉境內)登陸,同年秋末攻下臺南城,維持不到五個月的臺灣民主國正式瓦解,至此,全臺僅剩臺灣南部六堆地區的客家軍還在跟日軍周旋,直至11月26日六堆客家軍於火燒莊(現今臺灣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一役決戰失利後,臺灣人民抗日的乙未戰爭也隨之終告落幕。此戰從公元1895年5月29日日軍登陸至同年11月底火燒莊戰役持續了約近6個月,共造成臺灣14000名士兵戰死、無可計數的臺灣義勇軍犧牲及臺灣人民無辜被屠殺,而對日本帝國軍隊於戰役雖僅有164名的日本遠征軍戰死,卻也因爲臺灣的瘴癘致使日軍4700名官士兵病死(其中還包括在日本頗有盛名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山根信成少將)。

1895年年初,緣由爲朝鮮宗主權之爭的清日甲午戰爭,因清接近敗象與積極謀和而近尾聲。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與其日本內閣早已研議,不論是戰還是和,都要以拿取遼東半島與臺灣作爲此戰爭成果的打算。同年1月,薩摩藩爲主的日本軍隊,約4000名陸軍正規軍所組成的5500名遠征軍,積極爲登陸澎湖爲目標而備戰。1895年3月15日,該軍隊從廣島佐世保港祕密出港,並在3月23日清晨沒遭到任何抵抗的登陸澎湖羣島最大島:馬公市所在的澎湖本島的里正角。

乙未戰爭發生於什麼時候?乙未戰爭的起因 第2張

另一方面,人數有步兵12營,炮兵2營,海軍1營的駐澎湖清兵,因爲裝備老舊與甲午戰爭失利帶來的士氣低迷,並沒有多少抵抗。期間駐澎湖廳最高主管,臺南府糧捕海防通判陳步梯於戰役發起不久後,也逃往中國大陸。因此,1895年3月24日,日軍就以不到兩天的時間佔領澎湖首府,馬公市。澎湖一役,日軍死傷雖少,這段時間,日軍水土不服,罹患霍亂的士兵,總數約一千七百名,死亡則達一千名。

乙未戰爭發生於什麼時候?乙未戰爭的起因 第3張

1895年3月26日,已經拿到臺灣海峽戰略位置,確定可輕易拿取臺灣的日本,在日本下關接受清朝的和議要求。

1895年4月17日,百般努力謀和,卻仍奉命以遼東半島與臺灣島換取和平的李鴻章,簽下了割讓臺灣的馬關條約。早在此之前,得知澎湖被佔領消息的臺灣士紳已人心惶惶,在得知被"勒佔領土"消息之後,部分清朝臺灣官員與一些臺灣士紳共同合作,於1895年5月23日宣佈成立"臺灣民主國",年號"永清"。原清國派駐臺灣的巡撫唐景嵩被推爲臺灣民主國的總統、劉永福被推爲大將軍、丘逢甲則爲義勇軍統領。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