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吳楚之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帶來的重要教訓是什麼?

吳楚之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帶來的重要教訓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後期,吳國和楚國爲爭奪江淮流域的控制權爆發了戰爭,史稱吳楚之戰。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前506年,吳王闔閭、蔡昭侯與唐成公達成協議,共同攻楚。十一月庚午日,吳、楚兩軍對陣於柏舉,吳軍夫概率其部先擊楚軍子常部,子常部兵卒潰逃,楚軍亂,吳軍大舉進攻,大敗楚軍;楚將子常逃到鄭國,史皇戰死,此即柏舉之戰。柏舉戰後,吳軍追擊楚軍至清發,闔閭又大敗楚軍,此即清發之戰。吳軍窮追不捨,楚國左司馬沈尹戌率北面方城來的援軍阻擊吳軍,楚軍又大敗,沈尹戌遍體鱗傷,自知將死,又恥爲俘虜,自殺身亡。吳軍五戰五勝,直奔郢都。

吳軍兵臨城下,楚昭王攜其妹季羋畀我倉皇逃亡。吳軍佔領楚國郢都後,楚國向秦國求救,楚國大夫申包胥哭秦庭,感動秦哀公。秦國發兵救援楚國,幫助楚國收回都城復國。秦軍撤後,楚軍又被吳軍連連擊敗,楚國不得不遷都以避吳軍鋒芒。

吳楚之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帶來的重要教訓是什麼?

影響

吳王闔閭攻楚破郢,是圖謀已久的行動。公元前506年對楚五戰五勝,最終進入郢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吳王闔閭本人,以及伍子胥、孫武、伯嚭、夫概等在領軍作戰中,也表現出了卓越的指揮才能。伍子胥從政治上分析“楚執政衆而乖,莫適任患”,在軍事上提出“爲三師以肄”,“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等戰略戰術,在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前,能從政治、軍事作綜合分析考慮,無疑是軍事鬥爭中一大建樹。但吳入楚後,很快由勝轉敗,也是值得總結的。究其原因,一是從吳國總體力量看,是不可能獨吞楚國的,楚國畢竟是歷史悠久、經久不衰的大國強國;二是吳入楚後,面臨楚、秦、越等國的反攻與打擊,腹背受敵,當時外部條件也不允許吳再在楚國呆下去;三是吳國內部不和,如夫概有異志,入郢後又與子山(吳王子)爭處令尹之宮,竟鬧到火併程度。此事影響很大,鬥辛指出:“吾聞之:‘不讓,則不和;不和,不可以遠征。’吳爭於楚,必有亂;有亂,則必歸,焉能定楚?” 更主要的,吳攻楚入郢,畢竟是一場驚奪性戰爭,給楚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其非正義性質是很明顯的,故儘管有傑出的軍事家在指揮,也無法避免失敗的命運。這點也應該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教訓。

吳楚之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帶來的重要教訓是什麼? 第2張

楚國在吳軍長驅直入、國都淪陷、楚昭王出逃情況下,全國軍民奮起反擊,完全是一場反掠奪與凌辱的正義自衛戰。所以,楚國之所以很快地反敗爲勝,主要是得到人民的支持,形成軍民團結、上下一致,共同抗擊敵人的局面。《淮南子·泰族》說:“昭王奔隨,百姓父兄攜幼扶老而隨之,乃相率而爲致勇之寇,皆方命奮臂而爲之鬥。當此之時,無將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卻吳兵,復楚地。”申包胥哭秦庭七日、子西等集結潰散軍民捨身再戰,左司馬戌寧死不屈,以及楚昭王逃亡途中,軍民保護代死的場面,無一不閃爍着楚國軍民戀鄉愛國尊君愛族的思想光輝。

楚國是一個大國強國,竟敗在後起吳國之手,不能不是我國曆史上一件大事,其教訓也是極其深刻的。其中重要教訓之一是楚平王后期忠奸不分,致使人才外流,國內動盪,對外又“不在諸侯”,放棄進取,終日益陷於被動挨打局面,故楚平王后期已埋下失敗的禍根。楚平王死,楚昭王年幼即位,令尹子常主政,他不僅不認真檢討以往的過失,反而變本加厲,繼續迫害忠良,還貪慾索賄,欺凌小國,把楚國進一步引向歧途。因此,楚國敗在吳國腳下,楚平王、令尹子常的責任是無法推卸的。伍子胥、伯嚭雖受到陷害,被迫出走,在吳國的政治、軍事實踐中,也表現出突出的才幹,但他們助吳攻楚破郢,蹂躪故國,凌辱父老親戚,這種狹隘的復仇思想與行爲,不能不是一個污點,亦應受到譴責。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