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解析:南宋端平入洛事件

解析:南宋端平入洛事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端平入洛,是指南宋在聯合蒙古滅金朝之後,出兵收復位於河南的原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軍事行動,由於糧草不濟以及沒有騎兵等原因,最終被蒙古軍大敗而退回原來的防線。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南宋在聯合蒙古滅金國後收復位於河南的原北宋領土,最終被蒙古軍大敗的軍事行動。這次行動也標誌着宋蒙戰爭的全面爆發。

解析:南宋端平入洛事件

金朝滅亡

端平元年(1234年),金國最後的都城蔡州被攻陷,金國滅亡。宋大將孟珙率軍隊載着金哀宗的遺骨回到南宋都城臨安,將金哀宗的遺骨送到太廟告慰那些被金兵欺侮過的先人。南宋全國上下一片歡欣,朝中舉行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

當時宋蒙之間對河南的歸屬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蒙古軍北撤後,河南就成了無人佔領的地區。南宋宰相鄭清之採納了趙範、趙葵兄弟提出的“踞關守河”的建議,即“西守潼關、北依黃河”與蒙古對峙,這需要收復包括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三京在內的中原地帶。但主持滅金之戰的兵部尚書史嵩之、參知政事喬行簡、剛因史彌遠死去而入朝得到重用的真德秀、樞密院副都承吳淵、淮西總領吳潛等多數大臣均持反對意見,認爲已經被戰亂破壞殆盡的中原地帶無法提供糧草,再加上南宋軍隊沒有騎兵,機動力有限,無法防禦漫長的黃河防線。另外,這也會造成藉口讓蒙古向南宋宣戰。

由於宋理宗急於奪回河南,尤其是原來在西京河南府的原北宋皇帝的陵墓,於是在滅金後的四個月內,宋理宗就三次派出使者到河南拜謁祖陵並下詔支持“踞關守河”的建議。

宋理宗端平元年的正月初十,宋蒙聯軍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殺,金國滅亡。按照事先約定,宋軍和蒙古軍在滅金後各自撤退。宋將孟珙將金哀宗的遺骨運回臨安,南宋君臣舉行了盛大的儀式來慶祝宋金世仇的了結。

解析:南宋端平入洛事件 第2張

蒙古這邊,大汗窩闊臺考慮到糧草不足、天氣轉熱,將大軍北撤黃河以北,河南就成了無人佔領的地區。在黃河南邊的只有大將速不臺和塔察兒兩支機動部隊,其餘的守備部隊都是原金兵投降蒙古被改編的漢軍:劉福爲河南道總管,都元帥張柔屯徐州。宋蒙雙方就這樣靜靜地對峙着,雖然都沒有大動作,但是看似安定的邊境上正埋伏着洶涌的暗流。

當時宋蒙之間對河南的歸屬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河南便成了無人佔領的空白區。南宋的邊疆在荊襄推進到了信陽軍(今河南信陽)、唐州、鄧州一線,主政人是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另外兩大地區:川蜀是四川制置使趙彥吶,兩淮一線趙葵爲淮東制置使、全子才爲淮西制置使、趙範爲沿江制置副使。

事實上,在金國滅亡後,宋蒙雙方都清楚開戰是遲早的事,一個是迅速崛起的遊牧帝國,另一個是不忘故土的文明王朝,一點火星就能點燃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兩個政權間的戰爭導火索。

宋理宗血氣方剛,正欲行恢復之計,聽到這麼完美的計劃,當然主張出兵。在滅金的這一年三月、四月,理宗接連派員去洛陽祭掃北宋諸帝陵墓,同時暗中進行軍事偵察。位居首相的右丞相兼樞密使鄭清之也一改先前的主和姿態,非常贊成出兵中原。

執掌南宋大權二十餘年的史彌遠在1233年死去後,年輕的宋理宗終於迎來了親政。他意圖有所作爲,主導了一場“端平更化”,蕩除弊政,提拔了大批新人,趙範、趙葵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極力主張趁蒙古北撤之機,出兵北伐,“撫定中原、堅守黃河、佔據潼關、收復三京”。三京是指原北宋的三個都城:東京開封府(即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即河南洛陽)和南京應天府(即河南商丘)。這條建議有着充分的歷史依據,因爲金國就是靠着潼關—黃河防線與蒙古作戰了20多年,迫使蒙古人不得不借道南宋以轉攻金後方。同時,趙氏兄弟背後還有自己的小算盤:自己雖然辛辛苦苦地平定了李全之亂,卻在滅金的大場合上輸給了荊襄的史嵩之。史嵩之是史彌遠的侄子,想在朝廷上佔據優勢就必須在戰功上超過史黨。

解析:南宋端平入洛事件 第3張

雖然收復中原能帶來巨大的聲望和榮譽,但是朝中的大多數臣僚反對出師。參知政事喬行簡當時帶病在家,聽說此事後立即抱病上書道:“今邊面遼闊,出師非止一途,陛下之將,足當一面者幾人?勇而鬥者幾人?智而善謀者幾人?”“陛下之兵,能戰者幾萬?分道而趣京、洛者幾萬?留屯而守淮、襄者幾萬?” 知官告院張煜認爲:“蒙古非金仇可比,當選將、練兵、儲財、積粟,自固吾圉”。剛返朝的名士真德秀則說:“移江、淮甲兵以守無用之空城,運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廢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弊立見。”

在這樣一片反對聲中,下詔“求直言”、表示自己要從善如流的宋理宗,還是悍然決定出兵。他只派淮西制置司的六萬軍隊北伐,試圖以這六萬人去收復中原。要知道,原先即使是主戰派制定的作戰計劃,仍然表示要在收復潼關和黃河以南後,至少要用十五萬百戰精銳之師來專職防禦,才能守住黃河防線。理宗皇帝卻固執地僅僅派遣淮西軍,一場並不成熟的軍事行動就此展開。

在外的戰區將帥幾乎全都反對出兵。趙範的參謀官丘嶽就說:“方興之敵,新盟而退,氣盛鋒銳,寧肯捐所得以與人耶!”淮西總領吳潛認爲:“河南取之雖易,守之則難,兵戎之資,所費何巨!民窮不堪,激而爲變,今日之事,豈可輕議!”主持滅金之戰的史嵩之雖然有私心,但上書卻說得中肯,認爲京湖連年飢謹,無力承擔這樣的進攻,而河南連年兵禍,要在當地獲得補給也不現實。並表示自己寧肯抗旨也不發兵。

第一, 端平入洛是宋朝破壞盟約,引狼入室。由於南宋最終被蒙元滅亡,而宋蒙戰爭因爲和諧被簡化成了王朝更迭戰爭,這個荒唐的觀點喧囂一時。宋軍進軍河南會惹來蒙古人,最後導致大禍。但這種意見有着一個隱含假設——宋軍不進軍河南,蒙古人就不會來。那麼來看看蒙古人是怎麼做的。

在金國滅亡後(這時宋軍進入中原還早着),蒙古謀臣耶律楚材就向窩闊臺呈報《平南之策》;謀士李實“勸其先謀犯蜀、順流而下窺江南”。就在宋軍發起端平入洛的同月,蒙古汗國召開了規模巨大的諸王大會,會上窩闊臺說“今中原,西夏,高麗,回鶻諸國盡以臣附,惟東南一隅,尚阻聲教。朕欲躬行天討,卿等以爲何如?”大將塔察兒(木華黎之孫)回答道“臣雖駑鈍,願仗天威,掃清浙淮,何勞大駕親臨不測之地哉!”作爲剛剛興起的遊牧民族,強烈的擴張掠奪野心根本不需要什麼敗不敗盟,侵宋的計劃早已是蒙古人的廟算之中。

解析:南宋端平入洛事件 第4張

第二,爭奪中原土地有無必要?在明確了宋蒙戰爭不可避免這樣一個重大的基本問題之後,應該說端平入洛在戰略上是可取的。趁着敵人在兩次戰爭之間短暫的間歇,增加自己的領土,加大防禦縱深有什麼不好呢?前文已說過,據關守河在金國人身上非常有效。即使擋不住敵人,做一下緩衝也好,就像蘇德戰爭初期的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那樣。

當然,正如反對派所攻擊的那樣,戰略雖然可取,卻不一定正確。收復三京之後如何防守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正如吳潛說“自潼關至清河三千餘里,須用十五萬兵,又須百戰堅韌如金人,乃可持久歲月”,南宋既沒有“十五萬兵”,也不能“百戰堅韌如金人”,因此自然不可能“持久歲月”,事實上如果蒙軍沒有西征的話,就是真的像金人那樣恐怕想“持久歲月”也難。

第三,宋軍是不是戰鬥力很弱?宋軍在戰術層面沒有任何失誤。教科書給人的感覺宋軍很差,最多會水戰和守城戰,野戰完全不行。這種觀點早就科普很久了。如宋遼二十五年戰爭,雙方都是野戰爭鋒,只是宋軍缺乏騎兵,擊潰戰佔大部分。再看洛東之戰,精銳的淮西軍以堂堂步兵方陣與騎射無敵的蒙古騎兵作戰數日,其戰鬥力讓素來鄙夷南人(即南宋漢人)的蒙古人也吃了一驚。端平入洛關鍵是輸在了戰役層面:後勤補給與諸軍配合。就是在滅金的前一年冬天(1233年),京湖戰區能給圍攻蔡州的蒙古軍運去30萬石軍糧,今年夏天就沒法給開封,非得要從兩淮千里迢迢的轉運。可見補給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南宋沒有協調好自己內部矛盾的結果,而不是客觀的必然。

這樣總結下來,宋廷可以有兩個決策:如果宋軍能夠協調好內部矛盾,那麼兩淮、京湖共同進軍,保證供給,拿下三京,並建設成宋軍的主要前沿防線,從而加大戰略縱深,遲滯蒙軍的進攻;或者全力以赴防守,鞏固四川、襄樊、兩淮三大防區,營建起彈性或縱深防禦體系,從而擋住蒙古鐵騎南下的腳步,至少也能保住半壁江山。可惜南宋的高層像靖康之變時的北宋君臣一樣,在戰、守、和上舉棋不定,每個方法都嘗試,卻又不肯花大力氣,最後自吞苦果。前一個決策,戰役執行嚴重錯誤,自不必說;後一個決策,防守不到位,導致宋蒙戰爭一開始四川、襄樊戰線差點崩潰,孟珙、餘玠等人好不容易纔把局面換回。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