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手套在戰國時代已經存在 漢代人稱呼它是“尉”

手套在戰國時代已經存在 漢代人稱呼它是“尉”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藏腳有靴子,是禦寒一寶,我們已經有過考證,知道三四千年前就有了類似今天這種樣式的雪地靴。有了靴子,腳的問題解決了,手的問題怎麼辦,手往哪兒藏呢,它在大冬天也受不了那個冷呀。

其實,在有靴子後,至遲周漢時期又有了襪子,又稱足衣(《說文》)。與這襪子同時出現的就有手套,將手藏入手套,手的禦寒問題跟着也就解決了。

那個年代真有手套麼?中國古代對手套的稱呼又是什麼?

手套在戰國時代已經存在 漢代人稱呼它是“尉”

網絡配圖

在百度上一搜,你會知道曾經有人這樣回答:手套是舶來品,最早出現於公元前6世紀的《荷馬史詩》,中國古代貌似沒有出現過手套,至少在古裝劇中就沒見過。再者手套在古代中國沒有用武之地,手套都是由絲織品或皮革做的,窮人買不起,富人手上帶的都是彰顯身份的首飾,不可能戴手套。而且我們古代的衣服袖子都很長,手都藏在袖子中,清朝的嬪妃也沒有用過手套,她們冬天都是把手包在狐裘做的筒子裏(兩頭是通的,把手從兩邊插進去)。清朝末年,外強入侵,帶來了手套,民國時期就流行開來了並得到廣泛的應用,那時就叫手套。

這一番道理,講得還很充分。可是這是很武斷的結論,它與正宗的考證無關。

對於西方文化中的手套,上面這篇文章又有這樣的敘述: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有了線手套的記載。那時古希臘人在進餐時與中東、印度人一樣是用手抓飯的。不過在抓飯之前他們要先佩戴上特製的線手套,其意義跟我們中國使用筷子是一個原理。到了13世紀,歐洲的女性開始流行戴手套爲裝飾。這些手套一般是亞麻布或絲綢質地,可以長達肘部。這期間,男性貴族也流行戴有裝飾的手套。歐洲宗教界接過手套後,改變了它的功能,神職人員戴白手套,表示權威、聖潔和虔誠,仍有某些教派的宗教儀式,必須戴白手套。19世紀前,白手套的神聖作用擴大到國王發佈政令、法官判案都要戴上,歐洲騎士戴上白手套,表示執行神聖公務;摘下手套拿在手中,表示瀟灑閒暇;把手套扔在對方面前,表示挑戰決鬥;被挑戰的騎士拾起手套,宣示應戰。

17世紀瑞典主教溫斯特普(BishopPederWin⁃strup)遺體被發現,保存較好,雙手有手套。

手套在戰國時代已經存在 漢代人稱呼它是“尉”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些涉及手套用途的文字,說了手抓飯要用,女性做裝飾要用,宗教儀式要用,騎士要用,都與禦寒無關,而這些恰恰可能全是手套衍生的後起用法。

這涉及手套起源的探討,我們讀到上文對手套起源發表的論述是這樣的:古羅馬,一些貴族和武士,常常到野外去打獵。隨身帶着經過訓練的雄鷹,以便幫助他們捕捉飛禽。這些雄鷹就停在他們的手腕上,雄鷹的腳撲十分尖利,往往把人們手腕上的皮膚抓破。於是,人們就想了辦法,在手上戴一長臂手套,用來保護皮膚。後來,手套的用處慢慢的變化了,就變成了現在人們勞動時候的各種防護手套和冬天手的保暖手套了。

這是說手套是獵人的發明,後來才被當作禦寒的工具。這個推論也比較武斷,將手套的發明權判給鷹獵者不能讓人信服。手套起源也許有多個途徑,但禦寒一定不會是次生用途,它應當是成就這項發明的一個原生動機。

考古發現證實,古代中國在戰國時代就有手套,湖北江陵藤店1號楚墓發掘出土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劍”的鳥書銘文越王劍,同時還發現有一雙皮手套。皮手套長28.5釐米,五指分開,套口稍長,與現代手套的通常樣式非常接近。這當然是那會兒貴族們所用的好東西,平民們也許還沒有可能用它,至少是沒有皮手套。

古代還有絲絹菱羅縫製的手套,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有出土。墓中隨葬的一件九子漆奩裏,就裝着三幅手套。其中一副“硃色菱紋羅手套”,長26.5釐米,直筒露指頭形,大拇指套分縫,掌面爲硃紅色菱紋羅,掌部上下兩側飾“千金絛”,絛上有篆書白文“千金”字樣。

手套在戰國時代已經存在 漢代人稱呼它是“尉” 第3張

網絡配圖

在新疆地區也曾出土東漢至晉代的織錦手套,如民豐尼雅1號墓地3號墓出土一副手套上還織有“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字樣,長35.5釐米。它的形狀與馬王堆漢墓所見相似,四指合併,大拇指歧出,露出指頭。

在馬王堆漢墓中,由於墓中所有的隨葬品都登記在簡冊上,所以我們纔有機會知道漢代人稱手套爲“尉”。

尉,按《通俗文》說,“火斗曰尉”。火斗就是熨斗,這個尉就是熨,看到這個字就已經有溫暖的感覺了。手套取名爲尉,與這個火斗關聯很大。

手套的名稱,顯然是晚近出現的。現代南方人俗稱手套爲“手籠”或“手籠子”,手籠這個名字清代就有,明代也有。今貴州安順屯堡明代移民後裔仍用手籠,這是600年前的風尚。手籠又指稱一種筒狀護手,或稱手筒、暖手筒,雙手對合筒中,可保暖,但不如手套那樣便於執事。

除了菱羅手套和皮手套,考古還發現古代有玉手套。在漢代考古發現的諸侯王墓葬中,一般都見到斂屍的玉衣,玉衣分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幾部分。當然這種玉手套是玉衣的一部分,與單獨使用的手套不同。

手套在戰國時代已經存在 漢代人稱呼它是“尉” 第4張

網絡配圖

後來的遼墓中也發現有斂屍的手套,或銀絲或銅絲編成,五指分開,也不是單獨護手用的。

現代使用的手套,有合指和分指式樣的不同,也有露指與不露指的區別,這些式樣都有不短於2000年的歷史傳統。

當然,手套的歷史並不會只有這2000或3000年,今後應當還能發現更早的證據。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彩陶上,見到彩繪的手形,也許表現的就是手套。在寒冷的大西北,手套的發明年代不會太晚。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