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有趣的漢語:在唐代曾經竟然稱呼父親爲“哥”

有趣的漢語:在唐代曾經竟然稱呼父親爲“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有光先生,不僅是一位經濟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語言學家。上世紀50年代以來,他發表了不少漢語言研究的文章,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制訂了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被稱爲“漢語拼音之父”。《語文閒談》收集了周先生對漢語知識的有趣雜談。本版摘錄片斷,以饗讀者。

她和伊

中古漢語裏第三人稱代詞出現“伊、渠、他”。現代普通話裏只保留了“他”,至於“伊、渠”只在某些方言裏使用。王力《漢語史稿》:“第三人稱的性別區分,最初由少數人提倡,始於1917年;本來希望在口語中造成一種分別,後來失敗了。”

“五四”前後,文學作品中用“伊”,後來都改爲“她”。這個“她”字是劉半農在1926年的創造。可是,這只是書面語的視覺區分,不是口語的聽覺區分,在口語中“他“和“她”聽起來仍舊沒有分別。“文法”改了,“語法”未改.

何謂“書香”

原來,古人爲防止蠹魚蛀書,在書中放置“芸香草”,給書留下一股幽香。寧波天一閣書籍不蛀,就是芸香草的功勞。由此,讀書人家稱爲“書香門第”,並引出許多跟“芸”字連接的詞語,如“芸帙、芸編、芸籤、芸窗、芸閣”等。

有趣的漢語:在唐代曾經竟然稱呼父親爲“哥”

年齡的古稱

出生三天:“湯餅”之期(邀親友,吃湯餅)。

週歲:“初度”。《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稱生日爲“初度”。

幼年:“生小”。《孔雀東南飛》“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裏”。

童年:“齠齔”(換牙),又稱“垂髫、總角(扎髻)”。《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九歲:“教數”之年。

十歲:“外傅”之年(出外就學)。

十三歲:“舞勺”之年(勺,龠也,形似笛)。

二十歲:“若冠”(若,弱小)。

三十歲:“而立”之年。

四十歲:“不惑”之年。

五十歲:“知天命”之年。《論語》“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歲:“花甲”之年(一個甲子六十年)。

七十歲:“古稀”之年。杜甫《曲江》:“酒債尋常到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八九十歲:“耄耋”之年。

百歲:“期頤”(百年爲期:頤,頤養)。

爹爹和哥哥

“哥”,外來語,起初寫作“歌”。唐代稱“父親”爲“哥”。

顧炎武《日知錄》:唐時人稱父爲“哥”。《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氣惟有太平”,睿宗行四故也。玄宗子《棣王琰傳》:“惟三哥辨其罪”,玄宗行三故也。有父之親,有君之尊,而稱之爲“四哥、三哥”,亦可謂名之不正也已。

敦煌石室發現的句道興《搜神記》:“年始五歲,乃於家啼哭,喚歌歌娘娘”。“歌歌”(父親)是唐代早期的寫法。

這個習慣直到元代還存在。元曲《牆頭馬上》:“我接爹爹去來……你哥哥這其間未是他來時節”。這裏“爹爹”和“哥哥”都是指“父親”。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