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十八般兵器中的槊爲何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十八般兵器中的槊爲何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古代的槊,柄用堅木製,長約 2米,粗約一把,柄端裝有一長圓形錘,上面密排鐵釘或鐵齒六至八行,柄尾裝有三棱鐵鑽。因其形狀與狼牙相似,故也稱"狼牙槊"。

十八般兵器中的槊爲何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網絡配圖

槊最早出現在戰國末期,但最流行的時候就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的槊一般分爲步槊和馬槊,因爲三國時期很流行,當時的統帥大將基本用的都用馬槊,比較有名的像張飛用的所謂丈八蛇矛實際上就是馬槊。還有關羽萬馬軍中殺顏良的時候用的也是馬槊。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於馬上作戰。在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羣中就發現了戰國晚期、東漢早期的槊。槊的各類很多,結構複雜,較爲笨重,多爲力大之人使用。有云:“钂、鈀、錘、槊,力猛之人始能使用。

十八般兵器中的槊爲何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第2張

網絡配圖

槊分爲馬槊和步槊,興起於漢末,估計那些叄國名將絕大部分都是一手持槊、一手持短刀作戰的。南北朝是槊的鼎盛時期,因爲此時中原騎戰鼎盛,而身披兩襠鎧的重裝騎兵正是以槊和弓箭爲主力武器。

步槊的使用較簡單,因爲步兵偏重的是配合,步槊只是步兵小組武器序列中的一種罷了,用途在於較安全的刺倒敵人,掩護短刀手作戰。因此對持步槊者的要求是身高力大,武藝是否高強,並非考察的關鍵。

十八般兵器中的槊爲何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第3張

網絡配圖

槊由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 槊不一定是單頭的,《三國志》中就有記載,公孫瓚所用的,“兩頭施刃”。後世亦有某些將領使用類似武器。因爲歷史發展,武將騎馬衝鋒對決的方式減少,加上材料難尋且難以製造,對持槊武將的身體素質要求也高,槊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