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咸陽宮的歷史沿襲:咸陽宮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

咸陽宮的歷史沿襲:咸陽宮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史記·商君列傳》載: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秦國頒佈了一批旨在封建變革的法令,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把都城從櫟陽遷往咸陽,商鞅“作爲冀闕宮廷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

。此處“宮廷”即秦國首都咸陽城中的王宮,自秦國統治者遷都咸陽後,它一直爲秦的歷代國君的大朝之地。秦始皇時在渭水南岸修築新朝宮——阿房宮,就是想取代渭北的朝宮——“先王之宮廷”,這處作爲王宮或皇宮使用的“宮廷”之名即“咸陽宮”。歷代秦王和秦始皇接見各諸侯國使臣、貴賓,爲皇帝祝壽舉行盛大國宴,與羣臣決定國家大事都在咸陽宮中進行。因此《三輔黃圖》稱咸陽宮“以則紫宮,象帝居”。

咸陽宮的歷史沿襲:咸陽宮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孝公築渭城,名咸陽宮。有四皓祠、安陵城、杜鄠亭、竇氏泉、周文王祠。”商鞅首先在城內營築冀闕,以後歷代秦王又增建了許多宮殿,至遲到秦昭王時,咸陽宮已建成。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即秦國每滅掉一國,都要在在咸陽塬上仿建該國的宮殿,擴建皇宮,渭水北岸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六國宮殿”,“冀闕”、“甘泉宮”、“上林苑”等宮室145處、宮殿270座。各宮之間又以複道、甬道相連接,形成繁華的大都市。諸多典籍文獻都記載了咸陽宮的規模和盛況,《漢書》載:“秦起咸陽,西至雍,離宮三百”;《史記》雲:“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

秦末,項羽攻入咸陽,屠城縱火,咸陽宮大半夷爲廢墟。

漢帝國建立後,定都長安,在政治體制、經濟制度、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漢承秦制”,反映出漢王朝對秦的繼承關係,這種繼承關係反映在秦漢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皇宮的建設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漢長安“長樂宮”,是由秦的“興樂宮”改建而成,“未央宮”爲秦“章臺”改建,“桂宮”爲秦“甘泉宮”改建。

北周時期,咸陽宮仍然頗具規模,《周書·帝紀第七》記載:“壬午,幸(中)山祈雨。至咸陽宮,雨降。甲申,還宮。令京城士女於衢巷作音樂以迎候。”

唐代,李吉甫編纂的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記載了當時咸陽宮的狀況:“渭水南有長樂宮,渭水北有咸陽宮……”

唐末,由於軍閥混戰,咸陽宮隨着長安城的大規模破壞最終完全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