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明朝皇帝的權力是如何滑向宦官手中的呢?

明朝皇帝的權力是如何滑向宦官手中的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之前也曾發生宦官爲禍之事,嚴重時如中唐後期,宦官甚至可以殺死或更換皇帝,因此,建國後,朱元璋對宦官一直保持警惕與戒備,他規定宦官不得干預朝政,並在皇宮立了塊鐵牌子,寫着:嚴禁宦官干預政事,預者斬。他還規定,宦官級別不能超過四品。朱元璋一朝,宦官只能做些挑水掃地傳達之類的工作。爲防宦官弄權,朱元璋還禁止宦官讀書。掌管圖書典籍的宦官,只要能認點字就行了,稍微文化高點的,也只限於那些爲皇帝記錄詔令的少數宦官。

明朝皇帝的權力是如何滑向宦官手中的呢?

網絡配圖

然而,朱元璋怎麼也想不到,大明王朝卻成了歷史上宦官禍國最嚴重最慘烈的朝代。

明朝皇帝是權力是如何滑向宦官手中的呢?

首先是朱元璋設定的政治制度存在缺陷——皇帝與大臣溝通需要經過宦官。

朱元璋廢除丞相後,明朝漸漸形成了內閣幫助皇帝批覆奏章的體制。按照這個體制,明王朝的內閣不能單獨行使職權,他的權力來自於自己的“票擬”和皇帝的“硃批”。

票擬,又叫票旨、條旨。通常情況下,全國各地各部門的報告文書先彙集到通政司,通政司登記在案,錄下副本,然後將所有文書轉給皇帝,皇帝看了之後並不發表意見,而是轉到內閣,由大學生將處理意見“用小票墨書”後,分別貼在這些報告的封面上,返還給皇帝。皇帝要是同意了,就是紅筆抄寫工整,頒行全國。內閣大學士的意見叫“票擬”,皇帝的御筆使用硃筆,叫做“批紅”。經過批紅的文書,再登基備案,錄下副本,然後分發各地各部門執行。

明朝皇帝的權力是如何滑向宦官手中的呢? 第2張

網絡配圖

只是,大學士跟皇帝之間,還隔着一段距離。對皇帝如何裁決,是不是依照大學士簽註的意見裁決,甚至會不會作相反的裁決,大學士不知道,他們很少有向皇帝當面陳述解釋的機會。像嘉靖萬曆時期,皇帝身居宮中,大學士數年甚至數十年都看不到皇帝的影子。

比如,朱見深在位24年,始終藏在深宮,大臣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大臣。朱見深死後,朱佑樘登基,依然龜縮如故。38年來皇帝第一次召見內閣,大臣第一次見到皇帝真面目,也只是皇帝朱佑樘跟幾位大學士談了些家常就結束了。

內閣大學士及其他大臣見不到皇帝,他們之間的溝通,就需要宦官這座橋樑。

明政府的宦官組織,共有40個機構(12監,4司,8局,16雜房),司禮監太監僅僅只是40個機構中12監之一的首長,但卻是一個最高職位,可謂太監之王。原因很簡單,他負責伺候皇帝,並擔任皇帝和內閣間的跑腿工作,最接近權力中心。大學士簽註的意見,必須司禮監太監先看過,才能到達皇帝處。

其次,《廿二史札記》的作者趙冀分析的,是皇帝不理政事。

明朝皇帝的權力是如何滑向宦官手中的呢? 第3張

網絡配圖

明朝宦官禍患最厲害的三代皇帝:明英宗和明熹宗兩朝,皇帝幼年登基,難以料理朝政;正德皇帝荒淫無度,不肯料理政事。這樣太監便有機會愚弄皇帝,從而竊奪權力。

正德皇帝朱厚照15歲登基,正是貪玩的年紀,司禮太監劉瑾,經常趁朱厚照玩樂時,請他批閱奏摺。朱厚照就大怒說:“你不會代我批嗎?我用你幹什麼?”而劉瑾等的就是皇帝這句話。從此司禮太監成爲皇帝的助手,大學士反而降爲司禮太監的祕書——凡有奏摺,劉瑾先帶回家,與妹夫商量處理意見,由於他們胸中墨水少,寫出來的批覆言辭粗糙,就交給大學士加以潤色,然後再呈給皇帝。這樣一來,本屬於內閣的票擬權就落到司禮太監手裏。大學士的發言權就少了很多。到了後來,大學士都是由宦官推薦。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