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古代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 爲何後來改成三頓了?

古代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 爲何後來改成三頓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爲五個等級。第一頓稱“朝食”或“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就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爲是一種越禮的行爲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古代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 爲何後來改成三頓了?

網絡配圖

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爲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爲寒具,指早晨起牀漱洗後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雲:“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爲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爲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爲“中飯”或“過中”。

一日兩餐時,人們認爲“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過饗食,便意味着一日時間的流逝。而今天人們常用“一日三餐”之詞來表示對時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時者的感慨。

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諸侯三餐。西漢時,給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爲兩餐"。這歸功於宋代經濟的繁榮,除了酒肆之間不再如唐代被約束在市坊中間,夜市晚上不實行宵禁,晚上夜生活豐富,所以才加一頓晚飯。

古代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 爲何後來改成三頓了? 第2張

網絡配圖

但是我們現在都是一天三頓,如果加上宵夜,一天四五頓的人都有,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讓古代的老百姓從一日兩餐變成三餐的呢?

細究的話,從商朝開始,人們的日常活動規律已被分成8個時段,人們吃飯的時段分別叫“大食”爲上午7時至9時,“小食”是15時至17時。到了漢朝時,統治者爲了顯示自己的身份,一天多吃了幾頓飯還大做文章。而當時,天子一般是一天四頓飯,而王公大臣們一天三頓飯。

而到了兩宋時期,夜宵的制度興起,這直接促成了夜市的繁榮。發展了國民經濟。並且由於夜市的流行推動了三餐制的普及,而三餐制的普及又促進了消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兩宋時期的餐飲業和娛樂業的繁華。爲了配合夜晚出來消費的人們,宋朝的娛樂內容十分豐富:演戲的、說書的,還有表演雜技的、摔跤的等等。

古代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 爲何後來改成三頓了? 第3張

網絡配圖

三餐制到南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南宋雖然在軍事上軟弱無力,但其社會生產力水平居於世界前列。因爲三餐的普及,讓兩宋時期夜間市場的興盛讓城市商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促使國家更加繁榮。

難怪現在很多人都說,能吃是福啊!原來他背後有這麼長的歷史和推動了國民經濟啊!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