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吃飯一天只吃兩頓嗎 古人會餓着自己嗎

古代吃飯一天只吃兩頓嗎 古人會餓着自己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人吃飯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別太天真了,老祖宗從不會在吃飯上虧待自己。

“早飯吃好,中飯吃飽,晚飯吃少。”是現如今我們常說的有關一日三餐的要求,不過在古時候,卻只有“兩餐制”的說法,早餐稱“朝食”,即“饔”;晚餐稱“食”,即“飧”。《孟子·滕文公》中說道:“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東漢經學家趙岐注:“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

古代吃飯一天只吃兩頓嗎 古人會餓着自己嗎

不過漢代以後,一日三餐或四餐就已經出現了,並且已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在漢代時稱寒具,到了唐朝,早飯便有了點心之稱,發展至現代,早飯也可稱早點,與中飯、晚飯有着不小差別。

民以食爲天,秦漢以前是因爲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因此“兩餐制”十分明顯,若是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就會被認爲一種越禮的行爲,或是特別的犒賞。但人能在吃飯上虧待自己嗎?並不能,因此纔有了豐富多彩的中華美食文化。

古代吃飯一天只吃兩頓嗎 古人會餓着自己嗎 第2張

商朝年間的伊尹是“中華廚祖”,以鼎調羹,調和五味,這不僅是伊伊的治國理念,還是伊伊對美食的追求,像現如今說的“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3500多年前的人就已經考慮到了。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所涉及的內容廣泛,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爲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佈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而在《詩經》中,不僅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還有“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雖然是庭院點綴水景的佳品,但它也是可以吃的,全草均可人藥,唐朝藥學家蘇敬修撰《唐本草》時,寫道:“荇菜生水中,葉如青而莖澀,根甚長,江南人多食之。”

在江南一帶,人們就喜歡用荇菜加魚肉煮羹,味道真是好極了。另外,《詩經·小雅·瓤葉》中寫有:“蟠蟠瓤葉,採之亨之。”意思是把葫蘆葉子摘下來做菜,也會將嫩葫蘆和肉做羹,或者是蜜煎做成果脯,“匏”則是古代對球體葫蘆的稱呼,而葫蘆最廣泛的用法便是從中間剖成兩半做水瓢,可謂是物盡其用。

古代吃飯一天只吃兩頓嗎 古人會餓着自己嗎 第3張

在《詩經·湛露》中則有:“湛湛露斯,在彼枸杞。顯允君子,莫不令德。”時至今日,保溫杯裏泡枸杞,依然被認爲是養生、養顏的吃法。

《詩經》中所講到的蔬果有很多,從中也可分析數千年前,古人都在吃些什麼。

而據《晉書·張翰傳》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裏,以邀名爵乎?’遂命駕而歸。”這便是成語“蓴羹鱸膾”的由來,蓴菜羹、鱸魚膾味道鮮美,從西晉傳到了北宋,讓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感嘆道:“若話三吳勝事,不惟千里蓴羹。”

值得一提的是,現如今,蓴菜已成珍貴的野生水生蔬菜,被列入了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古代吃飯一天只吃兩頓嗎 古人會餓着自己嗎 第4張

但提起吃魚,古代人就有很多話說了,就連秦始皇對吃魚都情有獨鍾,因此誕生了魚丸。而在《禮記》中講到了“濡魚”,這是先秦時期的一道名菜,此時人們已經吃上了魚子醬;大約成書於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裏面則講到了“蜜燉煎魚”的做法,這魚便是我們常見的鯽魚。

鱸魚則與黃河鯉魚、鱖魚及黑龍江興凱湖大白魚並列爲“中國四大淡水名魚”……雖然鐵鍋一直到北宋纔出現,但中國人能在吃的上面將就嗎?並不能,即使是平常百姓,也能把簡單的食材做出許多花樣,以保食慾。

古代吃飯一天只吃兩頓嗎 古人會餓着自己嗎 第5張

最後,《論語》中講到“不時不食”,即古人們在飲食上講究順應天時,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雖然古代“一二餐”廣爲流傳,但這二餐其實不過指的是正餐,吃點下酒菜也就不算做在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