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清代張謇狀元頭銜系翁同龢爭取 無心仕途辦實業

清代張謇狀元頭銜系翁同龢爭取 無心仕途辦實業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傳統中國人世世代代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和人生價值歸依。“狀元郎”更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可是“狀元們”都是怎樣經過重重篩選,最終光宗耀祖的呢?

說“狀元”是中國人心目中最爲輝煌崇高的榮譽稱號,大概一點兒也不過分。不管您從哪兒得了個第一名,國人都會毫不吝嗇地給您送上“狀元”這個光榮稱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嘛。其實,真正的“狀元”是有嚴格使用範圍的,專指在科舉時代的最高級別考試——殿試中奪得榜首位置的牛人。在北宋以後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個散發着耀眼光輝和誘人氣息的無上美妙頭銜可是每三年才頒發一個,而且是整個“天下”只有一個名額!北宋名臣胡旦(也是狀元出身)感慨:狀元及第的榮耀,哪怕是直搗遼國老巢,全師凱旋,獻捷太廟,也不能與之相比!

狀元能夠獲得如此炫目的光彩,與朝廷的重視是分不開的。自從唐代把進士科確定爲政府官員的最重要選拔方式以來,“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成了傳統中國幾乎每一個識字的人世世代代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和人生價值歸依。宋、明、清三代,非進士出身者,基本上無法成爲宰相,而許多炙手可熱的官職,又規定不是進士出身者不許擔任。能考上一個進士,已經殊爲不易,按照曾經試圖考取進士(但是意外落榜了)的梁啓超的說法,是“府聚數千童生(沒考中秀才的,一百歲的也叫童生),拔數十人爲生員(俗稱“秀才”);省聚萬數千生員,拔百十餘人爲舉人;舉國聚六七千舉人,拔二三百人爲進士……”更何況作爲第一名進士的狀元了!狀元一旦出爐,便立刻進入國家的儲才機構——翰林院,被作爲未來的宰相加以重點培養,各種別人削尖了腦袋也謀不到的美差也會撲面而來,擋都擋不住。

舉世矚目,朝廷又異常重視的“狀元”是怎樣選拔出來的呢?

按說,在制度上,對於狀元選拔工作的規定可謂嚴格之極,慎之又慎。清代殿試之後,所有試卷都要彌封糊名,由皇帝親自指派八名進士出身的朝中一二品大員作爲閱卷大臣,披閱試卷。閱卷大臣們挑出的10本最好的卷子,要進呈皇帝本人親自審閱,確定狀元人選,御筆批上“第一甲第一名”(俗稱“點狀元”)之後,才拆開糊名,填榜公佈。這一套嚴格制度的用意,就是希望保證選拔的公正性,爲國家選出天下最優秀的人才,使“大魁天下”的狀元名副其實。

在道光年間之前,選拔狀元還主要是審讀試卷內容,看是否翔實,以此判斷作者是否有經邦濟世的實際才能。然而,道光年間的大學士曹振鏞改變了遊戲規則。

事情的根源在於道光皇帝本人。道光皇帝嫌披閱試卷實在太辛苦,曹振鏞便想出了一個創意:讓道光皇帝只看書法,並且挑剔試卷中的誤字、塗改,而對內容忽略不計。從此之後,考生們不再致力於真才實學的打磨,而是專門比試誰在重大考試可以不失誤。到了同治、光緒之際,名次的差別往往取決於一筆之肥瘦、一畫之短長。

殿試的試卷雖然糊名,但是閱卷大臣們可以通過筆跡辨識作者,於是,每逢殿試之前,考生們便紛紛私下預測哪些大臣可能出任閱卷大臣,事先拉關係、走門路,呈送文字以便辨認。殿試收卷出場後,便將答卷的前四句寫出,飛馬送到曾經請託的閱卷大臣手中,以便閱卷時尋找卷子,這個叫做“送詩片”。

清代張謇狀元頭銜系翁同龢爭取 無心仕途辦實業

由於每名閱卷大臣手中都有不少請託的卷子,因此,如何排列名次便又成爲一個難題。光緒年間開始,這個難題有了一個制度化的解決方案:閱卷大臣們按照官職的高低來排列試卷名次。比如,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殿試的八名閱卷大臣中,官職最高的是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張之萬,其次是協辦大學士麟書,禮部尚書、軍機大臣李鴻藻排名第三,戶部尚書翁同龢排在第四,禮部右侍郎志銳排在第八位。於是按照當時的規矩,張之萬看上的第一個人會成爲狀元,麟書看上的第一個人會成爲榜眼,李鴻藻看上的第一個人會成爲探花,而一向以善於發現人才著稱的翁同龢看上的人,最好名次也只能是第四名傳臚……志銳選中的人再強也只能是第八。再往後張之萬看上的第二個人會成爲第九名,麟書手中的第二張卷子第十,依此類推,就是這樣的規矩。

當時翁同龢看中的人是著名的學者張謇,而張之萬看中湖南名士尹銘綬。翁同龢極力想爲張謇爭取一個狀元,便去找李鴻藻商量,想讓李鴻藻讓出探花名額,想以探花再加上自己手中的傳臚兩個名額來換取張之萬手中的狀元,但是李鴻藻說:“狀元我不爭,探花我也不讓”。於是翁同龢只得去遊說麟書,最後說動了麟書,又加上志銳的支持,才爲張謇爭到了狀元,尹銘綬當了榜眼。不過張謇狀元及第後無心仕途,最後回家鄉南通開了大生紗廠,成爲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

爲什麼制定的很嚴格,用意是儘量保證選拔真才的制度,最後會墮落爲依照官職高低分贓的遊戲呢?

所有的制度在制定的時候,都是有一定意圖的,目的是保證某種利益的實現。在殿試中,嚴格的糊名、閱卷制度安排,是爲了保證朝廷的長遠利益,比如統治威信的維持、官員質量的保障。但是,制度是要由人來執行的,而人不可能沒有私利。在閱卷過程中,閱卷大臣的私利遠比朝廷的長遠利益更爲實際,看得見,摸得着。因此,閱卷大臣們在權衡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時候,天平無法不傾向個人私利,畢竟,在這種時候,去嚴格按照制度辦事,不但得罪人,而且連維護的是什麼都找不着。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