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鴻門宴傳奇:漢王劉邦爲何要赴史上第一飯局?

鴻門宴傳奇:漢王劉邦爲何要赴史上第一飯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見,大丈夫要想做成大事,必須經歷一些風浪、磨難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很多時候,我們看到那些“稱病不朝”、“稱疾不起”、“願乞骸骨”、“裝瘋賣傻”的人,其實並非表面的臨危而懼、臨陣脫逃,而是因爲他們在做準備,準備增強自身挑戰困難的實力。

古人云:“韜光養晦,厚積薄發。”這“韜光養晦”其實就是藏鋒露拙,與之相對的就是鋒芒畢露。“露”也並非是不可取的,但也要懂得適時而露。如果是以卵擊石、招惹是非之露,那就相當於是自取滅亡;若是藏於逆境、伺機而動,卻能後發制人,如驚天轟雷。所以說,藏露之道是要講求具體實戰的,當顯則顯,當收則收,處在逆境或是劣勢之時,更要懂得如何收斂自己的鋒芒,隱藏大計,保全自身,然後等到自己的羽翼豐滿之時,再“厚積薄發”,一鳴驚人。因此,越是能藏身者,越能胸懷大計,成就大業。

鴻門宴傳奇:漢王劉邦爲何要赴史上第一飯局?

在自己的羽翼沒有足夠豐滿之前就過早地暴露自己的心思就等於是告訴敵人自己的據點,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徐階不愧爲韜晦專家,通過掩藏、迷惑、麻痹等手段與嚴嵩周旋,藏而不露,伺機而動,在關鍵時刻發出致命一擊,讓一向把權勢玩弄於鼓掌之間的嚴嵩也翻不得身,最終除去了天下之大害。人活着就要有志氣、有尊嚴,但在歷史上的生存法則就是,誰能笑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逞一時之勇而搭上性命,不是聰明人的選擇。勝敗之事時有變數,一時的忍讓若能換來將來的成大事,那麼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在這一點上,劉邦就做得很到位。

“鴻門宴”本就是一場生死較量,如果其中的細節稍有變更,也許,今天的歷史就要改寫。但是,事實就是如此。天下注定是被劉邦所得。當時,劉邦的勢力和項羽根本無法相比,項羽若要殺劉邦就跟碾死一隻螞蟻一樣容易。所以,劉邦知道,自己不赴宴就是暴露了自己爭天下之心,必死無疑,赴宴,至少還有一線希望。所以,在赴宴前一天的晚上,他先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與他攀親,認作兒女親家,趁機表露自己無東渡之心,請項伯在項羽面前美言幾句。果然,項羽聽了項伯之言答應明日劉邦來時“善待”劉邦,這一計劃收效甚好,算是幫助劉邦削減了潛在的危機。

鴻門宴傳奇:漢王劉邦爲何要赴史上第一飯局? 第2張

第二天見面後,劉邦儘量表現得卑躬屈膝,一再地誇讚項羽是當世英才,無人能及,盡說好聽的話。並再三解釋自己入關中是始料未及的事,請項王不要聽小人挑撥。不過,我們可以想象,當時劉邦已是五十多歲了,項羽才二十多歲,劉邦可以算是項羽的長輩了。一個長輩在小輩面前如此“卑躬屈膝”,讓驕傲自大的項羽如何不動心呢?

所以,“鴻門宴”看似是劉邦的屈辱之宴,項羽最終勝利,但是,從後續故事的發展來看,“鴻門宴”是劉邦勝利了。項羽此次放了劉邦,無異於是放虎歸山,最後被劉邦奪得了天下。從這個角度上是說,劉邦還應該對自己的“韜晦”之術而自豪呢!古人尚且如此,我們更應該以史爲鑑,大丈夫有所爲,有所不爲。打擊報復,不是君子所爲,能隱忍不爭也是明智之舉。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