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謀士獻給君主上中下三策 君主爲何都沒有選擇上策

古代謀士獻給君主上中下三策 君主爲何都沒有選擇上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謀士和君主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自古以來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計謀,歷代謀士在戰爭中起到了獻計納言,爲君主完成千秋偉業的作用。但通往成功的方式往往不止一個,這些謀士和軍師在一場戰爭中一般來說,會做出上中下三個決策方案供君主選擇。

古代謀士獻給君主上中下三策 君主爲何都沒有選擇上策

但大多時候,君主不會選擇上策,上策的效果和利益明顯是最高的,爲什麼君主不選擇上策呢?

我們通過歷史上一個經典的事件——楊玄感兵變來舉例說明一下。

楊玄感,隋朝開國功臣楊素之子,家族顯赫、自幼善讀書習騎射、文武雙全,被授予柱國之職,楊素去世之後,楊玄感承襲楚國公的地位。

隋煬帝在位期間興修大工程,還動用百萬大軍遠征高句麗勞民傷財。許多百姓對於隋煬帝大肆徵兵的行爲感到憤怒,各地流民難民四起。但是隋煬帝不管不顧,在第一次遠征高句麗失敗後,很快就發起了第二次進攻,這讓本就虧空的國庫雪上加霜,朝廷中的大臣紛紛不滿。

古代謀士獻給君主上中下三策 君主爲何都沒有選擇上策 第2張

看到隋煬帝逐漸失去人心,在朝廷上端的楊玄感不免動了歪心思,這正是他抓住機會,取代隋煬帝的好機會。

在隋煬帝第二次遠征高句麗之時,任命楊玄感在黎陽督運糧草。楊玄感察覺時機已到,此時隋煬帝軍隊主力遠在前線,後方兵力空虛有機可乘。於是便與虎賁郎將王仲伯、汲郡贊治趙懷義等人策劃起兵。他們利用糧食召集大量流民,擴大自己的軍隊實力,當時楊玄感就收集2萬流民反隋。

楊玄感起兵造反後,他隨即將好友李密招致麾下,並詢問李密下一步該如何行動。李密給楊玄感提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

上策爲攻佔薊縣,奪取臨渝,控制住關內與遼東之間的咽喉要道,斷絕隋煬帝的後路,如此一來,隋煬帝帶往遼東的大軍無法返回,加上糧草不濟腹背受敵,很快就會自行瓦解。

中策是直取長安,佔領先機,着重防守,爲以後奪取其他地方爭取時間,待時機成熟再穩步進取。

下策是攻打臨近的東都洛陽,號令天下,但如果一百天之內拿不下,隋煬帝其他地方的軍隊趕到,就宣告失敗。

古代謀士獻給君主上中下三策 君主爲何都沒有選擇上策 第3張

楊玄感在思考之後,卻選擇了使用下策。爲什麼楊玄感不選擇上策和中策呢?

原因很簡單,收益高,風險也高。

上策攻佔薊縣奪取臨渝,切斷隋煬帝后路,看似一個很完美很有利的計劃,但是其風險巨大。黎陽到薊縣全程要550公里,就算是放在現代開車也要6-7小時纔到,更別說是交通落後的古代。

當年司馬懿正規軍急行400公里也花了8天,按照這個速度,這2萬流民兵到達終點也要10來天,並且這不是正規軍行進速度沒有那麼快。這些流民兵是因爲糧食纔跟着楊玄感的,當楊玄感離開糧倉黎陽時,這些流民就不一定還會跟着楊玄感了,說不定在路上就跑了。

就算勉強到了薊縣,楊玄感這2萬流民兵,全是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如果碰上了隋煬帝的正規軍,人家可是有十幾萬正規軍,楊玄感部隊跟人家根本不可打。面對如此高風險的決策,楊玄感果斷放棄了。

而對於中策佔領長安,楊玄感爲何也不採用呢?

原來長安距離黎陽也不近,楊玄感部隊能不能趕到都是一回事,還有就是長安裏還有很多隋煬帝的親信與追隨者,他們的勢力不容小覷。就靠楊玄感那不正規的2萬流民兵,不一定能攻佔下來,就算攻佔下來,守住也是一大難題。中策的風險也是很高。

而下策的攻打洛陽,洛陽距離黎陽不遠,並且洛陽周圍有很多糧倉。有了糧倉,楊玄感可以收納更多的流民,壯大自己實力風險較小。可是楊玄感招募的這幾萬流民素質實在是太差了,攻不下洛陽,很快這場叛亂就被隋煬帝平息下去了。

古代謀士獻給君主上中下三策 君主爲何都沒有選擇上策 第4張

古代作戰,雖有上中下三種計策,但大多數君主選擇下策實屬無奈

因爲一般高收益帶來的就是高風險,很多君主不願意冒那麼大的風險,而是更偏向於保守的下策。這和現代的生意人投資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投資方案,任何投資都有風險,當然也不存在完美的作戰方案,任何方案都是由風險的,它們的區別在於風險的大小於收益的大小。

孫子兵法中的解釋就是“爲不得已”,其實很多時候,都是不得已才選擇了下策罷了,畢竟很多高風險承受不起。上中下策的排序還是按照激進的順序排的,上策激進但收益大,下策保守,但收益小。

總而言之,就是高收益伴隨着高風險,你選擇上策的同時,風險也隨之上升,這就是爲何很多君主不選擇上策的原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