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李綱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爲何選擇這三個地方?

李綱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爲何選擇這三個地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綱(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紀,號樑溪先生,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靖康二年,剛經歷國破君辱的北宋康王趙構,從大名府(河北大名)一路難逃至應天府(河南商丘),並急不可待的在應天宣佈繼位。

對於這個嶄新大宋的立國方略,李綱從建都角度出發給出了他的建議:“關中爲上,襄陽次之,建康爲下”。那麼爲什麼偏偏是這三個地方?李綱的建議是否可取,我們客觀來分析這個問題。

李綱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爲何選擇這三個地方?

關中大義

公元976年,北宋剛實現除北漢外的基本大一統時,開國皇帝趙匡胤鑑於都城汴梁“形式渙散,防維艱難”,就遷都洛陽,開始了一場遷都朝議。

這場朝議中,趙匡胤是堅持遷都的少數派,他就曾言之:“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而這場遷都之議因爲趙匡胤的突然早逝而被迫終結。

那麼在北宋實際上已經滅亡的當下,李綱重提立都關中之事意欲何爲?

當時宋朝北方早已糜爛,河北百萬宋軍灰飛煙滅,汴梁被金人洗劫一空而去,此時尚未有明確政治綱領的金人並沒有一次性滅亡宋人的想法,依舊還是草原人打草谷的那一套。

李綱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爲何選擇這三個地方? 第2張

北宋原領土基本都在,只是經歷金人劫掠北方防禦體系和軍隊徹底崩潰,小股金軍依舊在大宋北方四處劫掠,而北宋老將宗澤已招募潰兵及民間義勇重新入駐殘敗的汴梁。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綱認爲新朝不應當如東晉起割據之心,而應該在北方樹立一杆旗,向天下人宣告皇宋有繼,不棄北方的決心。而這杆旗必然引起金人瘋狂的攻擊,只有在關中才能憑山河之利以守。

但是此時的關中早已不是秦漢八百里秦川的帝王谷了,無論從關中北方延安方向還是關中東北方山西運城方向都可以作爲關中的突破口,而在擅長利用騎兵機動性的金人面前,這些破綻足夠了。

更何況當北方防線破敗後,黃河不再是一條安全的輜重運輸線,失去黃河水路,東南輜重只能走長江-漢水入漢中再通過人力翻越秦嶺到達長安,這對後勤是一場極大的考驗。

因此李綱的上策關中其實是一步險棋,賭的就是能不能守住金人的一波衝擊,將戰局拖入持久戰,一旦進入持久戰階段長安的好處也就能體現出來了,君王立關中,那麼北方之地抗金烽火就絕不了。

然而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奪不回幽雲,守住關中又如何?金人可以南侵失敗十次,但宋人不能失誤一次。失去北宋百年建立的北方防線後,整個北方地區甚至可以說是“雞肋之地”,即使新朝可以在關中站住腳跟,但無險可守的河南河北就是個難有物資產出的大戰場,更何況在關中背後還面臨着西夏人的威脅。

李綱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爲何選擇這三個地方? 第3張

而立都長安是把雙刃劍,能據大義,隨時反攻北方,但容錯率低,可能會賠掉宋朝最後的底子。

襄陽通衢

而襄陽,相對長安其實在當時局面下是個更好的選擇。湖北有三座名城,分別是襄陽、荊州、武昌,清代戰略地理名家顧祖禹針對三城的戰略地位有一番精準的總結:“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李綱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爲何選擇這三個地方? 第4張

襄陽是個具有全局性意義的樞紐,位處南陽盆地之南,江漢盆地之北的漢水之畔,通過南陽盆地東接吳會,西通巴蜀,而向北即可直抵中原,又可西進關中,亦可經漢水聯絡隴西。是個真正的進可攻,退可守的四通八達之所在。

襄陽建都,不向長安那麼危險和決然,容錯率高上不少,首先襄陽通過漢江水系能更好的剋制金人騎兵,其次襄陽通衢之地,哪怕不可守亦可退入東南或者四川。同時南陽盆地四周山系環繞,以南陽爲防禦重心具備較好的戰略縱深,在襄陽的庇護下,江漢盆地沃野千里將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

更重要的是長安建都距離江南太遙遠,江南有被野心家割據的危險,而定都襄陽則近距離威震江南。以襄陽爲基地,南宋君臣未必不可練出一支南宋的“北府軍”,後岳飛北伐岳家軍就是以襄陽爲基地招募訓練的。

但襄陽相比關中更安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要喪失一些銳氣,在政治意義上遠不及長安,算是個折中的選擇。

虎踞龍盤金陵地

如果說立都長安是向天下人宣佈克服體統的決心,立都襄陽是進可攻退可守更圓滑,那麼立都建康則是無疑是徹底宣告了偏安割據。

因爲建康釋放的政治信號太明確了,就是仿東晉偏安割據,北方茫茫大地和千萬軍民都成爲朝廷棄子,而南宋君臣只需根據東晉的經驗即可部署完成防禦體系,而立都建康也是在向金人表示南宋無報滅國之仇的想法。

李綱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爲何選擇這三個地方? 第5張

建康算是最安全,也是最無上進心的選擇,但在那個時局之下,金人沒有領兵來功,就連最消極的投降派也不敢主動提議建都建康,只是推薦趙構到江北的揚州靜觀大局。

趙構的選擇

李綱提出他對於新國家的三策後,趙構陷入長長的猶疑中。他既不捨江北江山,又不敢於金人對抗,趙構在猶疑中撤到了揚州,與建康隔江相望。

趙構一邊在揚州盡享安樂以彌補他長達一年的逃亡生涯,另一方面在試圖試探金人的態度,在他看來金人破汴梁後退居黃河以北,大片宋土成爲無主之地,他心中有一個於金人劃黃河而治的想法,只是他對於李綱用軍事解決問題的思路完全不認同,他可笑的認爲戰場上得不到的可以在談判桌上得到。

結果他等來了金人“搜山檢海捉趙構”的命令,金將完顏兀朮率領精騎脫離大隊,火速直逼揚州而來,趙構大驚而走,結果數千冒進的輕騎讓揚州小朝廷徹底亂了,無數人倉皇南渡,墜水而死。

而趙構一度被追得從越州(寧波)入海而逃,逃亡間仍不忘遣使求和,國書極盡奴顏婢膝之能事:“天網恢恢,將安之耶?是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一併彷徨,跼天蹐地,而無所容厝,此所以朝夕然,惟冀閣下之見哀而赦己也”。

李綱的建都三策是否可取?他爲何選擇這三個地方? 第6張

最後經歷海上四個月的飄零才得以返回越州並改元“紹興”,取起紹興中興之意,並最後定都臨安(杭州)。可笑李綱的立國三策,就連相對最安全的下策在趙構看來仍不安全。

主戰,只是趙構爲登基合法性而樹立的大旗,其本質上只想在江南做個偏安朝廷,因此他本能的排斥一切主戰派,如李綱、宗澤、岳飛;親近主和派,如黃潛善、汪伯彥。

而建都臨安,意味着皇帝徹底放棄了北方,而那裏還有一支支義軍苦盼王師北顧。而放棄北方後小朝廷正式進入了偏安模式,這裏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供南宋對號入座,如東吳、如東晉、又如南朝,而他們最後的命運都不太好。

但客觀來說,趙構此人,到底是依靠粉飾太平完成了“紹興中興”,其組建的南宋卻也依然庇佑了漢人一百五十二年。在大民族觀上來看此人貪圖享樂,一派昏君之像,但從某種程度而言,趙構的選擇卻也保住了漢人的半壁江山。

他確實能力不及,沒力挽狂瀾之志,也不配在這個時代去創造一段屬於英雄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