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的皇帝爲何都選擇“重農抑商”這個政策呢?

古代的皇帝爲何都選擇“重農抑商”這個政策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人劃分爲四個等級,士農工商,士大夫是最高等級,而擁有大量財富的商人卻是地位最低的,按理來說不應該這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

古代的皇帝爲何都選擇“重農抑商”這個政策呢?

在古代中國,‘重農抑商’爲很多帝王所沿襲。什麼人提出‘重農抑商’的策略呢?這裏面就要提到2個人了,分別是:李悝和商鞅。他們考察農民現狀以及完善’重農抑商‘理論。

李悝是最早提出‘重農抑商’策略的。李悝是何許人也?他是戰國時期魏國的

李悝(lǐ kuī)(前455--前395年),戰國時政治人物。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濮陽人。出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變法中提到‘盡地力之教’。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在農業種植上採取多種經營方式,如果是一種作物受到自然災害顆粒無收,那還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貨。他提出耕地要深,要勤除草,這樣的話很大的保障了農作物的收成。他還還提出 ,國家要是有足夠的糧食,人心穩了,國家自然安全。

歷史條件下,有些人制作一些日常用品去賣錢,維持生計,這樣的人都是李悝打擊的對象。他認爲這些投機倒把的人不好好種地,勢必會影響糧食的產量,對國家的長治久安起到很不好的反應。下面就還要說到另一個人:商鞅

古代的皇帝爲何都選擇“重農抑商”這個政策呢? 第2張

商鞅何許人也?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樑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爲商君,故稱之爲商鞅。

他主持變法以及頒佈法令,具體如下:

1土地的所有者,可以自由買賣土地

2家裏如果有2個成年男人,必須單過,要不然就得增加賦稅

3糧食生產的多可以免除賦稅

4凡是投機倒把的人被發現是要被抓去做奴隸

這些‘重農抑商’政策未免是有點太牽強了。但是在古代,具有很深遠的意義。一個國家要想富強發展,必須保障人民有飯吃,有地種。如果是發展多種生產體質的話,國家就不穩固了。這種政策的實施,雖然是有點不盡人情,但是他取得的效果可以說在當時是顯著的。秦國統一六國後,政策被不斷加強了,這樣也保障了封建社會的穩定。